時 間:2024年12月17日(周二)10:00-10:50
報告地點:全國重點實驗室A403
報告題目:CCCUS:碳捕獲、循環生化合成可再生天然氣與枯竭油氣藏地質封存
報 告 人:侯正猛 院士

報 告 人:侯正猛,德國地球科學與巖土工程院院士,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終身教授和中國事務專員。德國聯邦科技教育部資助的中國能力中心主任,中德清潔能源創新平臺德方負責人,中德能源研究中心德方首席科學家,中德碳中和與綠色發展研究院院長,歐中氫能和燃料電池協會常務副理事長,中國(德國)研發創新聯盟碳中和與能源轉型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西南石油大學客座教授。在德國33年來一直從事深部巖石力學,地下潔凈能源開發,非常規油氣和深部地熱的水力壓裂,碳中和與能源轉型,天然氣、高壓風、戰略石油、氫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地下儲存,地下空間綜合利用,CCUS與CCCUS,熱傳導、多相流、巖石力學與地球化學等巖體耦合過程和數值模擬等領域的教學、科研和國際合作工作。負責和參與歐盟,德國聯邦科教部、環境部、經濟部、DAAD和德國基金委DFG,下薩克森州政府等部門資助的100余項科研項目;與四川大學謝和平院士合作完成中國科技部、中國基金委和德國基金委DFG等聯合資助的重大國際合作項目5個。已發表SCI/EI等收錄論文340余篇,出版英文和德文專著10部,主編國際論文集6部。11期SCI雜志和3期EI雜志的特邀主編,4本SCI雜志、7本EI雜志、5本Elsevier和Wiley創刊雜志編委,昆明理工大學創辦的Springer新刊Carbon Neutral Systems聯合創刊主編和30余個SCI期刊的特約審稿人。
報告摘要: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CCUS)等人工負碳技術將在中國實現“雙碳”目標的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但現有技術存在實施成本高、效率低等問題。為此,首次提出CCCUS:碳捕獲、循環生化合作可再生天然氣與枯竭油氣藏地質封存技術系統。研究結果表明:① 全球首創的CCCUS技術系統功能包括地下生化合成與儲存再生天然氣、地熱利用、強化天然氣開采、CO2地質封存等。② 相比于傳統CCUS、CCCUS的優勢主要為降低碳捕集難度及成本、提升碳封存效率,同時變廢為寶實現碳循環資源化、能源化利用及碳循環經濟。③ 若在全國常規氣藏開展CCCUS,單次循環可利用CO2約4.35億噸、合成CH4約2178.8億方、儲能8675.6萬億千焦、產生地熱(化學反應熱)1614.4萬億千焦,最終可封存CO2達22.8億噸。因此,CCCUS技術系統為中國碳循環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路,可實現碳循環資源化、能源化利用并可彌補傳統CCUS負碳技術的不足,變廢為寶的多功能且能實現正收益的CCCUS有望成為中國實現“3060雙碳”戰略目標最具發展潛力的負碳技術。
歡迎全校師生參加!
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學院
油氣藏地質及開發工程全國重點實驗室
天然氣現代產業學院
SPE成都分部
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