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下午,由黨委教師工作部主辦的“夢溪講壇”第三講在藝術樓306會議室舉行。我校心理發展與服務中心主任方可教授以《積極心理智慧讓生活更美好》為題,與廣大教師分享了積極心理智慧的培養。講座由藝術學院黨委書記夏艷主持,全院教師參加了講座。
方可表示“心理健康是物質富裕、精神富有的基石”。他說,心理成長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心理成長的社會系統包括三個層面:一是原生家庭、家庭結構、家庭關系、父母的角色、早年依戀模式等都會對人的心理成長產生影響;二是個體特質和成長經歷,個體特質影響其感知外界;三是社會大環境,在“BANI”時代下,人的焦慮感和控制感增強,不確定性的壓力在個人內心逐漸增大。
關于教師心理狀況分析及自我覺察,方可認為老師們應該嘗試對話“壓力”,具體描述“壓力”信息,探尋壓力為什么而來,正向描述自己的渴望、期待、觀點、感受。他說,人生命力的內在動力是滿足需求,最終追求自我實現,需求導致壓力的產生;每一個人身上都是一個“角色叢”,它們相互影響,共同作用于我們;在乎他人的評價、與“相似者”的比較也會導致壓力的產生。
方可表示,培養積極心理智慧,首先要建立積極的自我認知:在成長中尋找能量,我們存在于:自己的世界;與他人的世界;外界環境中,需要處理好這三個世界的關系,主動覺察指責、討好、超理智、打岔等溝通姿態,心理能量投注在可控的事情上,不可控的事情積極去接納。然后要積極經營家的港灣:家是最重要的心理支持力量,要積極經營夫妻感情和培育有安全感的孩子,陪伴、支持、等待具有很大的能量。同時還要注重培養積極的職業理念:用不斷成長應對職業焦慮,人生是一個不斷突破認知的過程,要嘗試離開“舒適圈”,走進“學習圈”,進入“成長圈”,積極適應時代發展帶給我們的壓力,積極看待過去、現在和未來,增強環境適應力。
他認為,老師們要在護航學生成長中提升自我價值感,關注原生家庭不完善的學生,尊重多元文化,滿足不同發展需求的學生,支持創新思維、積極實踐的學生,在學生最困難的時候陪伴在學生身邊,鼓勵學生們悅納自己,修煉自己,與原生家庭和解。
講座最后,方可說:“自我認知、工作狀況、社會支持、人際關系是影響老師幸福感、安全感及獲得感的因素,積極心理智慧助力教師健康工作。萬物生長,各自高貴。讓一切都有趣起來的,從來都不是風景,是你我。”
藝術學院院長焦道利表示,方可教授的報告帶來許多啟發,在內卷的大環境下應該努力保持好的心態,給自己留點時間,就像種一顆種子,等一朵花開,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面對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應葆有勇氣,積極面對未來,相信自己,努力奮斗。
藝術學院教師曾小說,方可教授的講座內容很精彩。以積極的心理面對壓力,處理好工作、家庭、人際的關系,更有自信、更加陽光、更有希望感地看待周圍的環境,學會積極心理智慧,將有助于獲得和提升幸福感。
黨委教師工作部教師思想政治工作辦公室主任饒盛說,方可教授對積極心理智慧的講解讓老師們知道了主動面對、接納和化解壓力的方法,知道了讓生活有趣起來的方法,為老師們以更好的狀態躬耕教壇、教書育人、創新創造提供了有力的心理支持。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特別是關于教師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進一步引導教師不忘教書育人初心,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進一步提升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師德師風修養和教書育人水平,黨委教師工作部特開辦“夢溪講壇”,邀請校內外知名專家、資深教授、育人名師、一線教育教學工作者等主講,主要聚焦教師理想信念強化、師德修養提升、育人經驗分享等。該講壇現已舉行三期,前兩期由油氣藏地質及開發工程全國重點實驗室教授、博士生導師郭小陽和我校首屆教職工“飛翔獎-愚公移山獎”獲得者向發全主講,他們分別圍繞《師德傳承與感悟》《尋找前進的力量——關于師德的思考》兩個專題,講述了西南石油大學歷代師德楷模的故事以及故事的啟示,引起教師們的強烈反響。三期講座均在藝術學院舉行。

講座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