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下午4點30分,著名紀錄片導演王海兵老師為我院師生開展了以《紀錄片創作理念及經驗分享》為主題的專題講座,講座在思學樓A114舉行。藝術學院副院長焦道利老師主持本次講座,并有我院廣播電視編導教研室全體教師與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學子一起聆聽了講座。
王海兵老師是我國著名紀錄片導演,中國紀錄片創作的代表人物之一,高級記者,中國視協電視紀錄片學術委員會理事,北京廣播學院碩士生校外導師。他共計有60多件作品80多次獲省級以上獎勵,其中全國以上獎勵50多項。曾兩次獲"中國新聞獎",兩次獲全國電視新聞特等獎,三次獲全國電視專題節目一等獎,獲一項全國"五個一工程"獎,獲中國電視"金鷹獎"和少數民族題材"駿馬獎",獲全省電視節目一等獎26項。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1996年破格晉升為高級記者職稱。
王海兵導演圍繞紀錄片的“發現、記錄、表達”三個方面向同學們介紹了自己的創作心得,并結合他的作品《藏北人家》向同學們進行了詳細講解。在常年的拍攝經歷中,王海兵導演總結了許多規律性的理論去關注“望遠鏡和方法。他認為,拍攝紀錄片要學習運用“望遠鏡理論”,要”的兩極,把細節之處放大,同時把事件推到一個大的背景當中去;同時要學習“爬樓梯”理論,注意在紀錄片中的多層級思考;也要學會做一只“章魚”,利用自己的“多觸角”去感知周邊的事物,總會找到自己想要去了解的目標。
王海兵老師提到,一部好的紀錄片需要直接電影模式、真實電影模式和格里爾遜模式三種模式相結合的方法去進行創作。他向同學們分享了他自己總結出來的拍攝技巧與經驗,教給了同學們拍攝不同場景所需拍攝技巧的區別性。針對優秀紀錄片的創作,王海兵導演深有感觸的說:“我們首先應該做的就是去發現題材,發現細節,發現表象背后的東西。”
在接下來的學生提問環節當中,王海兵導演用他幽默的話語回答了同學們在拍攝當中所遇到的問題,并結合自己的多年經驗向同學們舉例說明了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隨著問題的逐一解決,本次講座也落下了帷幕。這次講座不僅給同學們提供了一個感悟優秀紀錄片作品的機會,還搭建了與優秀紀錄片導演交流互動的平臺,讓每位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學子學得了紀錄片的拍攝技巧,為自己的專業知識積累了更多的學習經驗。(文/團宣部 姜婧娟 王珊 圖/藝術學院 團宣部 唐安)

(王海兵老師結合PPT為同學們講述紀錄片拍攝經驗)

(王海兵老師在為同學們解疑答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