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古城 大美平遙
為響應國家精準扶貧政策,大美東胡,返璞歸真實踐隊來到了山西平遙東胡村,開啟了為期七天的暑期實踐活動,在這七天里,隊員們通過采訪當地的居民、游客,深入地了解了東胡村的發展現狀。
7月20日,隊員們在平遙古城開啟了調研活動。在隊長的帶領下,隊員們三人一組,兵分三路來到了平遙古城、平遙電影宮等具有文化底蘊的旅游景點,開啟了為期一天的調研活動。我們就東胡村近幾年的發展現狀,隨機采訪了一些游客及當地居民,并錄制了采訪短視頻。

隊員們來到了山西平遙
平遙電影宮位于平遙古城西北角——柴油機廠舊址,臨近平遙古城下西門,彌漫著悠久的工業時代記憶,現在則成了山西文化中心的新地標,這里是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平遙國際電影展、平遙國際雕塑節的主展場,曝光率高、知名度大、人氣旺。

隊員們來到了平遙電影宮


隊員們來到了平遙電影宮
通過此次走訪調研,我們了解到平遙古城是中國境內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古代縣城,是中國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杰出范例,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平遙地處汾河東岸、太原盆地的西南端,與另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祁縣相毗鄰。同蒲鐵路、大運高速公路縱貫縣境。平遙古城的經濟以農業為主,主產糧食、棉花,特產牛肉、推光漆器等。其中牛肉名聲頗大,有“平遙牛肉太谷餅”的民歌歌詞。
隨著平遙縣政府的日益重視,旅游投入的不斷加大,旅游資源開發等各種問題的解決,其旅游業必將呈現持續、迅速的發展態勢,平遙將不僅僅是旅游大縣,也必將成為全國重要的旅游景點之一,真正成為中國旅游業的大縣、強縣。
玉米花開豐收到來
“民以食為天,食以農為本”,為了實現我國的經濟騰飛及綜合實力的提高,我國一直在探索農業發展的道路,并在農業科技、經濟和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東胡村一直是以農業為主,種植業比較發達,種植種類多樣化,東胡村有耕地785畝。除播種糧食作物以外,還種植油料作物,蔬菜等。其中糧食以種植玉米為主,玉米的種植面積為700畝,年產量約為315噸。油料作物的播種面積為5畝,年產量為3噸。蔬菜的播種面積為20畝,年產量為80噸。另外還種植了部分果樹,干果總產量為145噸,其中鮮果有65噸。
2019年7月21日,我們走進大盡然,走進田地,開始了調研活動,此次調研分為拍攝,采訪當地村民和參觀田地并記錄三個部分。當地村民十分熱情,帶領隊員們來到田地,介紹了當地的主要農作物——玉米,并分析了近幾年農作物生長環境的變化及發展趨勢。

筑夢東湖小分隊

田地調研進行時
玉米是山西農業資源配置中比較有優勢的糧食作物,對促進全省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山西日照充足,雨熱同期,晝夜溫差大,適合玉米生長,因為獨特的自然區位優勢,山西玉米長期以色澤好、含水低、品質優而享譽全國。改革開放以來,山西的主要糧食作物中,玉米種植面積最大,單產增長速度最快,對山西省糧食總產量貢獻最大,尤其是九五以來,通過實施玉米戰略,不僅在全省糧食總產量增長中扛起重擔,而且在全省畜牧業的持續快速發展中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對脫貧致富、增加農民收入都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影響玉米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有:
1、品種多,創新不足,示范推廣薄弱:
2、耕作與栽培過于簡單粗放,先進技術到位率低;
3、病蟲害發生有加重的趨勢,對玉米的生產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4、玉米生產機械化程度低,各生產環節機械化程度不平衡;
5、生產成本不斷增加,玉米種植效益得不到提高。
針對以上問題,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決:
1、設計出臺新政策,改革現行的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
2、加大玉米科研投入力度,設立專項資金支持玉米育種;
3、大力提倡和推廣秋季秸稈還田、深松耕、深施肥、旋耕鎮壓、春直播的土壤耕層改良綜合高產技術;
4、增施有機肥,提高土壤肥力;
5、采取多種途徑控制病蟲害的發生和流行;
6、研究和解決農機作業中存在的質量和效率問題。
通過此次調研活動,隊員們深刻地認識到了勞動的意義,也更加深入的了解了東胡村的發展現狀,也更深刻地理解到了節約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我們會時刻關注中國農業的發展,注意自身的一言一行,將節約糧食進行到底。
雷音古寺重建一方
為了響應國家、學校的積極號召,弘揚時代精神,西南石油大學的同學們開始了第三天的暑期社會實踐之旅,前往山西東胡村雷音寺開展調研。
到達目的地后,由當地洞胡村的副村長帶領同學們到東胡雷音寺進行參觀,并為同學們講述了關于寺廟的歷史和寺廟修建的過程。
東胡村距平遙古城只有五公里左右,村中有座雷音寺,文保資料中記載雷音寺正殿“存清代彩塑3尊,壁畫16平方米”,“寺內存清重修碑一通,碣一方”。
2019年7月21日,為籌拍鄉村古壁畫題材的紀錄片選點,找到雷音寺,沒想到偌大的院子成了羊圈,遍地污穢,走進院子空蕩蕩,中軸線上已無建筑,正殿、過殿全部完全塌毀,只剩下兩側的配殿,正殿內的壁畫一寸也沒有留下。
過殿位置只剩下地基,正殿僅存三面墻,雨水沖刷下墻面壁畫早已無存,坍塌下來的木構件一部分被收集在西配殿內,另一部分就地腐爛。西配殿是全廟唯一還算完整的房子,對面的東配殿大部分屋頂已坍塌。
同學們聽了副村長的詳細講解

同學們聽了副村長的詳細講解
山西莜面健康發展
為了向人們宣傳與普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紅色文化,培育愛國精神,西南石油大學的實踐隊同學開啟了第四天的實踐任務,采訪東胡當地民間藝人,調研觀看并錄制莜面,碗拖的特色面食。實踐隊的隊員們在采訪錄制后了解到,莜面是山西高寒地區著名的傳統面食小吃,屬于晉菜。是精工細作的一種面食品,因其形狀象“笆斗”。
莜面是山西十大面食之一。它工藝講究,成形美觀與口感勁道完美結合,加上“羊肉臊子臺蘑湯,一家吃著十家香”,便成了地地道道的美食,就連康熙皇帝朝拜五臺山時,也以品此為人生快事。
莜面的原糧叫“莜麥”,也稱“燕麥”、“玉麥”。已有2500多年的種植歷史。莜面的營養價值很高,含的鈣、磷、鐵、核黃素都相當多。
在了解完當地特色面食后,實踐隊的同學們開展了關于當地發展農家樂的可行性,吃農家飯、品農家菜、住農家院、干農家活深深受到現代城市人的青睞。隊員們認為東胡村相關發展部門應合理布局,并加強對農家樂旅游經營的管理,樹立現代營銷觀念,實現東胡農家樂生態園項目持續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