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6年3月19日至20日,由中國職業教育創新聯盟和中國青年創業就業基金會共同主辦的“第三屆中國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大會”在深圳市舉行。齊齊哈爾工程學院副院長張振筍應邀擔任演講嘉賓,就職業院校學生創業教育與實踐發表演講,反響熱烈。現刊登其演講稿部分,以促進交流。

張振筍,齊齊哈爾工程學院副院長、三亞城市職業學院執行院長
在家鄉溫州,像我這年齡的,小時候大都有過賣雪糕、賣油條等經歷,家長們也不懂得“創業教育要從娃娃抓起”的高深道理,他們只是覺得應該這么做。這約定俗成的“應該”,其實便是文化,現在想來,父母們或許沒有創業的知識,但絕對有創業文化。一方山水養一方人,區域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也是根深蒂固的。
創業教育首先是一種文化
作為學校,我們首先要思考,我們創設了一種什么樣的氛圍。我理解的學校文化,不是校長夸夸其談,不是標語滿墻,不是高樓林立,不是理念如花,而是沉淀于師生行動之間的思維習慣。選擇一所學校,就是選擇一種文化。
學校不是知識搬運碼頭,不是技能訓練工場,而是風向標,師生們都清楚:為什么教、為什么學。現在我們探討更多的是“學什么、怎么學”,卻很少探討“為什么學”。學生不愛學,是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
事實上,傳授創業知識和訓練技能的前提是促進“對創業教育的理解”,清楚學習的意義,淡化說教痕跡,創設包容氛圍,是實施創新創業教育的前提。創業教育更多是一種方法一種理念,一種思維的教育。
我所在的齊齊哈爾工程學院早在1999年就明確學校培養目標是“應用性、職業型的創業者”,當初不理解,現在看來,很不簡單。
昨天各位專家的演講都非常精彩,從國家戰略、產業發展、企業需求等不同視角解讀創新創業教育,這也讓我有些失落,因為我們缺乏對的教育真正關懷,缺乏對學生需求的真正關注。教育是人的事業。
不管是職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都應首先是教育。創業教育的教育價值,高于經濟價值和政治價值。我所理解的創業教育的意義,不僅在于服務經濟發展,促進就業,更重要的在于“解放人,激發人的潛能”,這也是教育的本意。所以,創新創業教育,是促使學校回歸本位、教育回歸本質、學生回歸本真。創業教育對教育本質及規律的全新闡述與詮釋。創新創業教育,促使教育回家。
在西方國家,創業教育從基礎教育階段開始。1999年4月,在漢城召開的第二屆世界技術與職業教育強調:創業能力是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應培養的核心能力之一。
創新創業教育本質上既是一種與職業教育使命相契合的全面的素質教育,也是職業教育所追求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有效實現路徑,更是對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目標的價值超越。
我非常欣賞李家華教授關于創業教育的論述:高校創業教育不可能是企業家速成教育,不會拔苗助長,而應當是一種健康的素質教育培養體系,更多應關注人的發展和創業文化建設,選擇創業不一定是選擇成功,而是選擇做真正的自己。
創業教育絕對不僅是創辦經濟實體,其意義在于促進人的解放,只有如此理解,很多我們難以理解的種種糾結,才能釋懷。創業教育的核心并不在于培養個別的精英,而在于培養全體學生的創業能力,為其長遠發展提供一種開拓性的價值取向和素質。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時下這“風”很大。政府大力推動創新創業教育,我深受鼓舞,但也不免擔心急功近利。教育的過程,是自下而上的緩慢的過程:舉辦大賽,產生更多的是觀眾;統編教材,教材的限制是視野的限制,視野的限制即行動限制;院校工作評估,自然催生數據出成果。我們應以創新思維踐行創新教育。
如何實施創新創業教育。我認為就是不“教育”,做好自己。創新意識、創業能力自然不是被教育出來的。當我們琢磨如何授予學生們什么樣的創新創業知識和技能時,首先反思我們如何保護學生的好奇,促進學生好動。我認為職業院校創業教育的實踐是:培育創新土壤,尊重學生夢想。
做幾場講座、開一門課程,弄一場大賽,這不是創業教育,最多只是創業教學。創業教育是系統工程,需要多方參與,多元互動。職業教育是跨界教育,跨校企界、跨學科界。創新教育需要跨界思維。
實施創新創業教育,學校首先要朝向創新創業型院校轉型。創新創業型院校的特征體現為:產學研結合、創業文化形成、辦學經費多元渠道、跨學科課程體系。我所在的齊齊哈爾工程學院于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從國有企業溫暖懷抱主動脫離,野鶴無糧天地寬,轉身就是空間,春江水暖鴨先知,學校在市場中以市場的機制贏得屬于自己的市場,實現了從助學院校到高職院校,到應用性本科院校的跨越性發展,被所在城市的市長譽為“這座城市的光榮與驕傲”。
組織轉型。學校實行扁平化管理,“變教學單位為辦學單位”,實施“目標管理、內部創業、成本中心”運行機制,各院系“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在市場中收獲尊嚴與幸福。辦學活力源于師生活力。
教師轉型。學校通過實施“專業法人制”,即“開一個專業、辦一個實體、興一份產業、創一個品牌”,促進“校長治校、教師治學”制度的落實,促進學科與市場的結合,創新思維附“體”,沒有載體,創新是一句空話。
課程重構。沒有課程的豐富性,難以形成學生基于選擇的個性形成。有個基本常識:凡市場不能抵達的地方,選擇就不能充分體現。我所理解的好學校有兩個標志:人際關系熱烈互動,課程豐富可供選擇。齊齊哈爾工程學院實施“快樂性學習、娛樂式評價”“師生沒有互動,教育沒有發生”。課程的問題實質上是實踐的問題,是與具體的時空或情境相聯系的,而不是簡單的技術性或程序性的問題。學校從學生出發,通過項目驅動,實踐前置等方式重構課程,將個體培養融入團隊之中,并設計了“從學習團隊到創業社團到孵化經濟實體”的人才培養方案。
產學融合。校企合作基礎是共享思維。我們所托管的三亞城市職業學院基于三亞實際,探索“旺工淡學、工學交替、學做一體”人才培養模式,師生主動放棄寒假,春節旺季堅守三亞,在真實職業環境里,真學、真做,掌握真本領,這種以時間換空間,課程秩序重建的辦法,受到了不僅是企業,包括學生家長的高度認可。齊齊哈爾工程學院基于“研究需求、滿足需求”的理念,探索建立企業預備隊。創業教育活動不是封閉在校園內的自我欣賞的活動,而是積極應對環境挑戰的主動型的反應活動。
齊齊哈爾工程學院是創業型大學的典型,被譽為“職業教育改革的小崗村”,2015年入選全國雙創活動周成果展示,“混合所有制、委托管理、現代學校制度、政府購買服務、產學融合”等是這所學校的標簽。當然,這所學校從來不被標簽和定義,在行動中創新是他的基本理念。這所學校還在成長中,其可貴之處在于善于折騰,有活力。現在又打算面向農村,建設鄉村學院。
如何實施創新創業教育,還是那句話:做好自己。
遵循規律,回歸常識,做好自己,這不僅是目標,更是策略。學校所謂的好,在于師生向往、學生好學,當然對于什么是學習,我們要重新定義;學生的好,在于保持好奇、好動。老師的好,我以為首先得是好玩,好玩是熱愛生活的體現,生活是創新之源。學生不在意你是否有創業經歷,關鍵看的是你的生命狀態。有學生感慨:活潑好動的我們和風起云涌的世界之間,隔著你那張冰冷的臉。教育就是生命影響生命。所以,在師資培訓班上,有老師詢問如何“降妖伏魔”、學生俯首帖耳“尊師重教”,我反問:你過得好嗎?
關于創新創業課程,平常心對待,按照通識課程建設,不要讓它承載培育企業家的偉大使命,如同音樂課無法承受培養音樂家之重任一樣。課程要體現“本土化、校本化、個性化”,現在多引進西方國家課程體系,甚至案例,水土不服,建議少些“肯德基”,多些“蘭州拉面”。師資培訓課程,我建議教育理解在先,創業知識與技巧在其次。理解是創新的基礎。校企合作、師生參與創業課程研發,但學校要有主見,要有問題意識,要有審辯思維。社會專業公司要深入研究學校和學生,要將此課程融入學校文化、人才培養體系中,否則“長不了”。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欲。渴望就是力量。沒有學生參與的教學是徒勞。在面向學生的教學中,建議:少講多做,少搬運多體驗,好玩好動即好學。學生是最大的課程資源,體現學生參與是關鍵。優秀教師首先是整合資源高手,如何在真實的環境里,整合資源,解決真實的問題,在解決問題間培養學生面向未來的創業能力,這是我們課程設計的起點。
做中學、學中做。我們的這門課程一定要動起來,因為生動所以生動。重視學生的參與活動,真正放手讓學生活動,把行動與思維的訓練聯系起來,讓學生在行動中自己獲取知識,體驗成功喜悅,讓創新能力在實踐中不斷提高。問題比答案更重要、方法比知識更重要、體驗比體面更重要。
創業教育是一個基于實踐的過程。來之前,我在百度圖片里輸入“創新創業教育”幾個關鍵詞,呈現的大都是開會的照片。先有革命輿論,再有革命行動,這是對的。但須知:會議室里開不出創新之花,黑板上辦不了創業園,行動是思維的基礎,是智慧的源泉。創新創業教育的生命在實踐,也在實踐中發現其意義。俗話說得好:“手巧才能心靈”,動手操作與思維的活潑、敏捷是密切相關的,切斷動手操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難以發展,創造性思維就更是無從說起。創新創業教育的意義也是在于行動之間。
以上是我作為職業教育一線工作者,基于實踐的對創新創業教育的點滴認識,請批評指正。
最后一句話:跳出教育看教育,回歸教育辦教育。讓我們持平常心,堅持對教育本源規律的思辨繼承,以低調的理想主義的行動力,日行一寸,累積超越,做回自己。愿創新之花盛開!(以上根據現場即席演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