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青年教師在國際權威地學期刊《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發表論文
近日,我院青年教師黃程博士關于華南晚泥盆世弗拉斯期-法門期之交古氣候研究成果發表于地球科學頂級期刊《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上。
當今地球正面臨著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全球變暖、海洋酸化等一系列的氣候環境問題,由此引起了生物多樣性的快速銳減,有科學家提出“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已悄然來臨。由于事關地球生物圈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生物滅絕的過程和原因是一直以來都是科學家高度關注和致力解決的重大科學問題之一。然而,目前人類能觀察的現代記錄非常短暫,難以正確判斷地球將來的發展趨勢和潛在危機。通過地質記錄中的生物滅絕事件的過程和成因分析,可以為研究當今地球環境演化和生物多樣性變化趨勢提供重要的借鑒。
晚泥盆世弗拉斯期-法門期(F-F)之交的生物滅絕事件是顯生宙五大生物大滅絕之一,其致因一直以來懸而未決。氣候變化長期以來被認為是F-F生物滅絕事件的重要致因,但是目前關于F-F之交氣候變化的認識眾說紛紜。黃程博士在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古生代海洋重大生物事件》、青年基金項目《華南晚泥盆世F-F之交海水古溫度變化及其生物多樣性的響應》以及“111”計劃聯合資助下,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龔一鳴教授和德國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Michael M. Joachimski教授開展合作研究,從廣西桂林楊堤剖面采集的三百多公斤巖石樣品中提取了上萬枚牙形石標本,并通過TC-EA高溫還原同位素質譜法分析了上百個牙形石氧同位素樣品,以此建立了F-F之交高分辨率的表層海水古溫度變化曲線。結果發現晚泥盆世F-F之交發生了兩次大幅度的快速降溫,該降溫事件與F-F之交兩幕生物大滅絕同步。結合現代生物對氣候變化的響應,認為F-F之交的快速降溫是造成生物滅絕的主要原因。該研究不僅填補了東特提斯海域古溫度數據的空白,而且為探索F-F之交生物大滅絕的成因之謎提供了重要線索。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是地球科學領域的頂級期刊,是68種自然指數期刊之一(目前地學類僅有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Geology,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Nature Geoscience四種期刊進入了自然指數期刊),近五年影響因子為4.966,位于中國科學院JCR分區一區,ESI論文地學類排名第5。
論文信息:
Title: Did climate changes trigger the Late Devonian Kellwasser Crisis? Evidence from a
high-resolution conodontδ18OPO4record from South China
Authors: Cheng Huang, Michael M. Joachimski, Yiming Gong*
Source: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Volume 495, August 2018, p. 174-184
論文鏈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2821X18302875

【關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