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欄目就大臨鐵路紅豆山隧道復雜艱險地質(zhì)條件、艱難的施工進行了報道,并就8種有害氣體的成因及高壓氣體防突技術對我院蘇培東教授進行了電話采訪,蘇培東教授就上述問題進行了解答。

蘇培東說,大臨鐵路紅豆山隧道位于瀾滄江深大斷裂的分支斷裂-南汀河斷裂附近,巖漿作用和變質(zhì)作用強烈、地熱流體活躍。一方面開啟的活動斷裂可以把深部幔源的有害氣體運移上來,另一方面強烈的變質(zhì)作用也會產(chǎn)生很多有害氣體,從而使得紅豆山隧道有害氣體類型多達8種。在特殊的地質(zhì)結(jié)構(gòu)下,有害氣體長期聚集,從而形成高壓氣囊,隧道施工一旦揭露,就可能帶來極大危害。紅豆山隧道隧道的施工經(jīng)驗可以為川藏鐵路、滇藏鐵路的修建提供借鑒。
紅豆山隧道位于云南省臨滄市鳳慶縣及云縣境內(nèi),全長10616m,最大埋深1020m,是大理-臨滄鐵路的節(jié)點性工程,而大臨鐵路又是整個中緬鐵路的重要組成部分。紅豆山隧道是隧道施工中首次遇到8種有害氣體的隧道。
據(jù)悉,蘇培東教授長期從事地下空間工程有毒有害氣體預測預報和防治工程研究,研究成果已成功運用于蘭渝鐵路,成貴鐵路,西成客專,京張鐵路,蒙西鐵路成安渝高速,綿九高速,鄭西高速,成都地鐵1、10、17、19、18、33線、遼西北供水隧道等60余項國家重大工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