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5日上午,臨近六一兒童節,院工會專門為教職工子女舉行了一場面向小朋友的科普宣傳活動,活動內容包括參觀礦物展廳、近距離接觸古生物和品鑒石油,該活動宣傳了地質知識,也讓小朋友們在活潑輕松的氛圍中增加了對大自然的了解和熱愛。
早晨九點,小朋友們被分成兩個組,在地質講解員的帶領下參觀了明辨樓的礦物展廳,這里主要陳列著實驗中心多年采集、采購,積累下來的典型礦石、化石。講解員為大家介紹了一到晚上就會閃閃發光的“螢石”、外形像小刺猬,由碳酸鈣構成的“雌黃”、鮮艷明亮具有金屬光澤的愚人金“黃鐵礦”、長得像植物但其實是動物的海百合、生存于中奧陶世的,外形如寶塔的軟體動物中華震旦角石,等等。當講解到恐龍蛋時,小朋友們紛紛活躍起來,爭相講述起自己知道的恐龍滅絕的故事,整個參觀現場頓時活躍起來。


圖1參觀礦物展廳
之后,小朋友們跟隨講解員來到了實驗中心古生物實驗室,在這里看到了“遙遠的生物”展覽,講解員為小朋友們古生物和化石的概念并介紹了化石形成的過程、條件及制作化石的方法。之后,介紹了原生動物門、腔腸動物門、軟體動物門、節肢動物門、腕足動物門等不同門類的古生物的特征及時代。著重引領小朋友觀察了不同門類的化石代表,面對琳瑯滿目、形狀各異的漂亮化石:蜂窩狀、拖鞋狀、鏈狀的珊瑚,蝙蝠狀、王冠狀的三葉蟲,螺旋形狀如鸚鵡嘴狀的鸚鵡螺,縫合線如菊花狀的菊石……小朋友們表現出了極大地興趣和關注,紛紛走上講臺觀察、詢問和互動。


圖2參觀古生物實驗室
最后,小朋友們來到了實驗中心原油粘度密度測定實驗室,在這里看到了不同色澤、不同粘稠度的原油樣品,講解員在這里為小朋友們普及了原油的基本知識,原油是什么變來的、原油的顏色為什么有的深有的淺、原油的用途除了給車加油還可以做衣服等等。當打開一個個的原油樣品瓶子,讓大家上前聞氣味時,眾多小朋友爭先恐后,然后都捏著鼻子紛紛說“臭”,惹得眾多家長哄堂大笑。


圖3參觀原油粘度密度測定實驗室
整個科普活動在歡聲笑語中結束,結束時每個小朋友都領到了自己喜歡的古生物小標本。活動過后,陪同參觀的家長們紛紛表示,開放實驗室現有資源,充分發揮實驗室在實驗教學之外的社會公益作用是實驗室建設運行的重要方面,這樣的活動以后還應該定期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