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學校及學院教學部署,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院2019級資勘、地質學、地信三個專業的同學于國慶期間赴在峨眉山開展了特殊時期的野外地質認識實習。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以后,實習隊嚴格按照疫情防控有關規定,嚴格制定和落實防疫及實習安全有關方案,確保實習師生安全、有序、高效地開展野外實習。
師資隊伍
本次實習,嚴格按照實習教學大綱要求配備實習指導教師,實習隊伍教師包括了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地科院教授會主任張哨楠教授,教育部高等教育指導委員會王興志教授在內的10位教師,他們分別來自基礎地質、沉積地質、油氣地質以及地理信息四個教研室,覆蓋礦物巖石、構造地質、沉積學、災害地質、GIS等學科領域,保證了同學們在此次實習中收獲最大化。同時實習隊伍里面也有隨隊醫生與輔導員,既能保證同學們實習期間的安全,也能保證與同學們有足夠的溝通。
此次實習首次使用了新編的實習教材和安全指南,新投入使用了兩條現象典型的剖面,廢棄了部分“水”剖面。新剖面首次投入使用,不僅拓展了實習內容,豐富了實習教學資源,也提高了實習效果。在實習期間,為保證同學們實習進度正常進行,在當天的實習任務結束后,所有帶隊老師馬上前往第二天將要去往的地點提前備課,統一第二天實習內容,并且標注相關典型地質現象,以便第二天讓同學們更加直觀地觀察和學習。

圖1 帶隊教師每天集體備課

圖2 新投入使用的實習指導書和安全教育指南
野外實習教學
在老師們的帶領下,參與實習的學生見識到了書本上提到的各類地質現象。第一天實習內容是龍門硐-川主-涼水井路線。帶隊老師與同學們一同考察了川主鄉沿路地層特征與巖性,川主河與龍門硐河兩河交匯處的沉積物特征,觀察了沿途的工程地質問題,探討有關的治理措施。

圖3 同學們正在測量產狀

圖4 遠眺峨眉金頂
第二天實習剖面為世坪剖面。在老師們的帶領下,同學們分別了解并認識了梁山組、棲霞組、茅口組和峨眉山玄武巖組這四種巖石地層,并實地尋找(眼球)似眼球狀灰巖,在富含生物碎屑的灰巖中找化石,在峨眉山玄武巖組中尋找水晶。

圖5 世坪剖面棲霞組-峨眉山玄武巖組剖面

圖6 意外采集的“水晶”標本
第三天,同學們來到了雨田壩剖面,學習雷口坡組地層。在坡積物、崩滑體發育區,指導教師為同學們講解不良地質現象的成因、特征及可能的危害。

圖7 觀察雷口坡組地層特征

圖8 測量與觀察雷口坡組地層發育特征

圖9 遇到典型沉積構造-波痕
第四天的實習路線是羅目紫瀾洞,獨特的喀斯特地貌是實習的必去之地。水流滲入石灰巖的縫隙,從洞頂緩緩滴下,散不去的鈣質經過長時間的累積成就了今天的石鐘乳。溶洞迂回曲折,長約50m,高1-5m。洞底怪石嶙峋,天然形成的石鐘乳、石筍、石芽隨處可見。有的從洞頂懸垂而下,有的如同真正的竹筍從洞底筆直向上,只有親眼所見,才會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嘆為觀止。

圖10 觀察溶洞地質景觀(1)

圖11 觀察溶洞地質景觀(2)
最后一天在廟兒崗觀察洪積扇,主要介紹沖積扇的形成原因,當河流流出谷口時,擺脫了側向約束,其攜帶物質便沉積下來,形成扇形地貌。

圖12 廟兒崗洪積扇全貌
思政教育
在實習教學中,按照課程思政建設方案及教學大崗要求,有機融入思政元素,切實提高了育人效果。野外第一天,各組首先講授本次實習機會來之不易,師生共同體會和感受偉大的抗疫精神,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和生活條件。按照實習方案,每天要通過延長野外時間,確保兩周的實習任務在規定時間完成。實習隊每天實習時間在6小時以上,要求老師和學生每天都要帶干糧,部分路段車輛無法通行的,集體以徒步方式前往。中午野外帶干糧當午飯,地質錘一放就成了臨時小板凳,大家很好地踐行了地質人吃苦耐勞、艱苦奮斗、三老四嚴的地質精神和石油精神。在沙灣世坪剖面和雨田壩剖面實習期間,針對礦山開采和生態修復等問題開展系統的研討,讓學生感受到了生態修復的重要性,也體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環境保護理念。

圖13 艱苦的徒步行進(1)

圖14 艱苦的徒步行進(2)
勞動教育
野外實習本身就是一種勞動實踐與教育活動,蘊含豐富的勞動教育元素。實習過程中,要求學生每天在野外發現和采集典型的野外巖石標本,繪制典型現象的手工素描圖,并組織開展野外地質景觀素描比賽,展示實習勞動成果,提高野外專業技能。實習期間陰雨天氣較多、路況較為糟糕,同學們回來后過道樓梯都沾滿了泥巴,清理難度極大。實習隊專門組織全體同學分樓層打掃衛生,把野外帶回來的泥巴打掃干凈,共同維護實習基地的環境衛生,美化基地環境。實習結束離開實習基地前,開展了一次內務衛生大清理活動,寢室環境按照入住基地時的標準整理內務,以良好的勞動成果展示當代大學生的勞動風貌和生活習慣。(圖、文/鄒怡)

圖15 樓道清理活動

圖16 實習結束,離開基地時的宿舍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