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晚7點半趙寶金教授在明辨樓D404進行了題為《金剛石成礦類型、大地構造單元及實例》的專題報告。此次報告是南部非洲地質及礦產系列講座之一,地科院部分教師及研究生參加了本次學術會議。
趙寶金教授是著名的礦床學家,環境學家以及水化學家。此次講座趙寶金教授主要介紹了金剛石成礦類型、大地構造單元及實例。講座伊始,趙教授先簡要介紹南非地質及礦產和金剛石礦及其主要產地。講述了大地構造背景和金剛石礦的類型,并著重講解了金剛石成礦組分——主要分為原生礦和砂礦兩大類型,同時趙教授以非洲金伯利巖為實例仔細的解釋了其對大地構造的影響。最后趙教授又介紹了在澳大利亞西澳地區發現的含金剛石的鉀鎂煌斑巖。他表示,作為金剛石的另一類母巖鉀鎂煌斑巖產出了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彩色鉆石,這些原生鉆石經過工匠的細心打磨最終成為了珍貴的首飾。趙教授講述的知識新穎有趣,引起了同學們的廣泛討論和積極提問。他對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都耐心解答,并提出了新的問題以供大家討論與研究。在歷經兩個小時的精彩講授后,報告會在同學們經久不息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趙教授的報告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前沿性,大量的背景分析和實證經驗讓講座內容豐富充實。同學們不僅學習到了金剛石成礦類型的學術知識,進一步開闊了學術視野,還從趙教授雖白發蒼蒼,但仍精神抖擻堅持科研的言傳身教中受到了極大的鼓舞。(圖/文 胡欣欣 唐 濤 宋杰城)

會議現場(一)

會議現場(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