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認識實習是地質學專業大一同學第一次野外實習,也是幫助同學們培養專業興趣與思維、拓展專業認識,以及錘煉同學們毅力的重要一環。那么剛入學一年的大一同學,將面對怎樣的一次野外地質實習?是否如網上所言,那樣的苦、那樣的累?地質學專業2021級的峨眉實習讓同學們找到了全新的答案。
一、未雨綢繆、提前謀劃,多方聯合制定實習全過程實施方案
學院聯合基礎地質教研室黨支部、實習隊、學工統籌規劃制定實習全過程實施方案,從4月份開始,實習隊長王浩錚老師與實習隊的帶隊老師范存輝、楊西燕就實習期間如何適應疫情變化與防控新要求、如何將德智體美勞的育人要求與三全育人的綜合改革有機結合、如何對實習教學提質增效等問題進行多次磋商,并精心打磨相應的實習教學方案與實習預案。
實習還未開始,實習隊的老師們會同輔導員對同學們的學習基礎與思想動態進行了初步的調研。同學們對野外實習有沒有畏難心理,同學們過去一年學習的專業基礎課是否掌握牢固,能否滿足野外實習的基本要求,同學們是否具備基本的地質素描能力等一系列的問題成為地質學實習隊老師們重點關注的方向。摸清家底后,實習隊的老師們再次探討并修訂教學方案。同時,為了更好地發揮“優秀”帶動“優秀”的作用,經地科院黨委批準,基礎地質教研室黨支部與地科院本科生第一黨支部成立了峨眉地質實習臨時黨支部,負責野外實習期間黨建及思政融合工作。

圖1 實習隊與臨時黨支部組織“賡續紅色基因,傳承地質精神”黨日活動
針對部分同學對野外地質工作存在的誤解與畏難心理,此次實習特別邀請到了“金羅盤”獎獲得者、中石化西南油氣分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張莊副院長,從校企聯合培養人才的角度,向同學分享了企業對野外地質工作能力的關注要點以及所需要的基本科學思維。這次講座解開了一些同學們的心結,讓他們看到野外地質工作訓練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同時,優秀的地質學長回校講技能講專業發展,讓同學們進一步豎立了專業信心。

圖2 中國地質學會野外“金羅盤“獎獲得者張莊副院長為實習師生授課
調研中,有同學認為地質素描并不適合當下地質工作,既有一人一“相機”已成普遍為原因,再有很多同學在上大學前并沒有經過美術訓練,無法快速上手素描的實際情況。同學們提出的疑問,正是地質學實習隊正思考的現實性問題,即如何平衡傳統地質基本功訓練與引入現代技術提高效率的問題。實習隊討論后一致認為,地質素描是有效訓練同學們在野外抓取地質信息的手段,這一傳統手段不但不能丟,還要盡可能地通過此次實習幫助同學們習得這一技能。隨后,實習隊邀請到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業人士為同學們開設了地質素描課。在專業人士的點拔下,同學們原本生硬的筆畫,變得生動起來。為了讓同學們進一步感受地質的美,結合當下情境,實習隊主動向地科院提議開展地質攝影比賽的建議,并得到采納。

圖3 實習隊聘請專業人士為同學們教授野外地質素描
二、實習教學與防災減災、疫情防控兼顧,全過程開展五育并舉+課程思政全過程有機融入
按照計劃,地質學實習隊將于6月15日開始開展野外實習。但是,自6月10日起,中央氣象臺對我國南方發出的暴雨氣象預警信息以及中長期不利氣象預報,讓實習隊即刻繃緊了安全弦。同時,考慮到實習地區屬風景區,目前正在大量接待全國各地游客,存在突發疫情風險,以及實習地區還是地質災害的高發區,實習隊再次優化了方案。實習隊在認真梳理實習路線、實習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提出了“室內地質技能培訓前置,野外實習內容優化整合,合理延長每天實習時間,適當增加每日實習內容”的基礎上,盡量避開疫情、不利天氣及地質災害對野外教學及后續返校的影響。為應對在野外不同教學階段時出現的各種不利情況,實習隊老師們各顯神通,邀請到了6個與實習內容高度相關的校外遠程報告備用。

圖4 實習隊老師的室內授課
6月22日夜間,峨眉地區出現大雨并可能持續到23日。實習隊快速響應,針對同學們當下遇到的地質思維待建立,專業認識仍有迷茫的現實,迅速啟用預案,先后邀請到了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周口店實習隊隊長魏玉帥教授為同學們開設了講座《周口店地質云覽》,以及請中國科學院翟明國院士為同學們帶來了提升專業興趣的科普報告《運動-地球的生命密碼》。遠在千里之外的專家們精心準備的報告深深地感動了同學們。來自地質學專業2021級的袁希亞同學在自己的地質實習記錄簿中寫道:“聽有所感,學有所獲,我們應該將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本次峨眉山地質實習當中,領悟地質精神,繼承并發揚地質精神,用雙腳去丈量祖國的大好河山,將青春綻放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同時,臨時黨支部也積極發揮作用,組織開展了“賡續紅色基因,傳承地質精神”主題黨日活動,讓同學們通過探訪郭沫若紀念館所展示的紅色印跡,進一步深刻理解地質精神,并以郭老先生為榜樣,以積極進取的心態和創先爭優的精神,勇擔使命,為祖國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圖5 中國科學院院士為峨眉實習基地的地質學專業師生授課

圖6 地大北京周口店地質實習隊隊長魏玉帥教授為峨眉實習的地質學專業同學云端授課
“老師,如何采集一塊合適的標本?”,“老師,您能幫我看看我對這塊標本的描述準確么?”同學們野外積極的表現打動了帶隊老師們。感受到同學們對標本的濃厚興趣之后,地質學實習隊迅速反應,立即發起了“峨眉地質認識實習標本采集與描述展覽”活動。活動發起后,帶隊老師明顯地感覺到,同學們在野外的觀察更認真,問題問得更仔細。同學們白天沒問完,吃過晚飯,約了老師們到教室里繼續輔導。帶隊的范存輝老師說到:“同學們都希望把采集到的最好的標本,以最佳的描述分享給大家,這正是我們希望大家通過這樣的活動去感受分享自己勞動成果的快樂,并找到專業的自信與樂取。

圖7 實習隊的野外授課


圖8 實習學生在野外認真觀察和采集地質數據

圖9 野外+室內實踐指導與討論交流

圖10 地質學2021級勞動教育成果--實習標本采集及描述展覽

圖11 地質學2021級勞動教育成果-野外素描成果
盡管每天早上6點半出發,中午近1點才返回基地,日均野外時長在6小時以上,同學們仍然不喊苦,不喊累,這一點深深地感動著實習隊的老師們。下午4點,雖然悶熱難耐,實習隊的范存輝老師、楊西燕老師仍然不懼高溫,在完成日常工作任務的基礎上,還充分利用同學們的休整時間,自發地探尋峨眉實習基地附近的來年可適用于野外教學的剖面。楊西燕老師感慨到:“看到每天晚上同學們主動問問題,再真情地道一聲’老師,辛苦了’,讓我覺得更要用心、用情去為同學們做些事情“。

圖12 早上6:15,正在峨眉實習基地就餐并準備出發的同學們
三、線上線下資源合理配置、校內校外專家團隊合力教學,全方位多渠道開展“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工作
“還有10秒,請盡快提交答案”、“請評委現場給各組的答卷打分”、“請線上的專家為同學們解析下這個問題”。是的,你沒有聽錯。這正是地質學專業2021級的峨眉地質認識實習知識競賽。為了更全面地考察同學們在地質認識實習過程中的學習情況,同時多元化實習實訓教學考核方式,實習隊特地舉辦了此次比賽。同時,此次比賽還設置了頗為吸引人的獎品,即排名靠前的同學將獲得有翟明國院士主編并親筆簽注寄語的科普書《運動-地球的生命密碼》。比賽報名表一發出,即獲得同學們的踴躍報名。賽后,獲獎的張先達同學說到:“翟院士的贈書,里邊有一句贈書寄語:認識地球,是科學的起點。世世代代生活在地球的我們,從未停止對地球的探索,從中國古人的天圓地方到如今的地球是不規則的橢球體。科學一直在前進,地球的“照片”越來越清晰,一代代的人的努力推動了國家乃至于世界的進步,我們作為地質學地質行業的新鮮血液,更要努力提升自己,掌握好專業知識技能,更好的貢獻自己的力量”。

圖13 峨眉地質認識實習知識競賽現場
8月22日,一場以峨眉實習為基礎的專題研究分組匯報正在線上進行。考慮到川渝地區因高溫干旱導致多地限電,實習隊將小組匯報時間精確到分鐘進行安排,并允許限電地區的同學可以不全程參加。但是,同學們認真準備的報告,老師們精彩的點評吸引了所有同學們的眼睛。一位在限電區域但仍全程參與的同學說:“野外教學實習讓我們看到實習隊老師在教學上的用心、用情,在專業上的精益求精,因此,我愿意自己想辦法克服眼下的困難,不愿錯過老師們精彩的點評與建議“。
盡管極端氣象、缺水缺電、地質災害、疫情起伏近乎伴隨了整個暑期,此次地質學專業2021級峨眉地質認識實習在周密的教學實習預案、快速的應變響應機制以及教師們高度的責任心支撐下,高質量地完成了整個實習。同時,實習出發前、返校后還得到了校醫院主動為實習隊在核酸檢測方面提供的便利,實習過程中也得到了后勤人員、隨隊醫護人員的熱情幫助。這些細節,都被實習隊老師們觀察到,并作為感恩教育元素,融入到了對同學們在實習期間的教育與生活管理中。(圖/地質學2021級峨眉地質認識實習隊,文/姜照勇、實習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