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與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廣化所)、中科院青海鹽湖研究所(鹽湖所)、國家天文臺、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河海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等全國十余所地球科學研究單位聯合開展地球科學專家進校園活動。此次活動在川走進了3所大學,8所中學,組織報告30余場,線下直接惠及人群超過萬余人。參與該活動的40余名資深專家與優秀青年學者均來自相關單位的地球科學研究一線。
 我院派出的3名骨干教師與成都理工大學、廣化所、鹽湖所的科普專家分赴成都立格實驗學校、雙流中學以及廣安岳池中學、廣安第二中學開展科普講座。地科院的潘樹林教授在立格實驗學校為中學生們帶去了《地球物理:給地球聽診》的精彩報告。該報告通過形象生動的圖片與語言為中學生們展現了地球物理學科發展及應用技術研究前沿,獲得師生的一致好評。地科院的范翔宇教授則從我國戰略性關鍵金屬的研究以及油氣資源能源安全策略的角度,為雙流中學的師生們講授了國家能源安全戰略的重要性。地科院的王浩錚副研究員則以《地球科學:知過去,見未來》為題,用生動的語言向岳池中學、廣安第二中學的師生講述了地球科學領域前沿及地球科學家的使命與擔當。參加講座的中學生表示,這些講座在自己心里播下了科學的種子,打開了自己的視野,讓自己對科學,特別是地球科學有了全新的認識。
 另外,為了拓展我校同學在地球科學領域的視野,地科院還在5月27日至30日間,邀請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北京大學、南京大學、長安大學以及成都理工大學的專家為同學們帶來了精彩的學術報告。其中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國家杰青陳衍景教授帶來了主題報告《為什么中國油氣以陸相為主?--盆山轉換帶的油氣成藏和熱液成礦》,來自長安大學的溫漢捷教授為師生們帶來了主題報告《稀散金屬超常富集機制研究現狀和趨勢》,這兩個報告為進一步探討油氣資源的勘探開發以及與油氣資源相伴生的戰略性稀散元素礦產的開發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引發了師生們的強烈關注。同時,來自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國家級教學名師、火成巖專家馬昌前教授,南京大學的國家杰青獲得者王勤教授,南京大學的國家優青獲得者魏海珍教授,成都理工大學行星科學國際研究中心副主任趙宇鴳研究員,用科普化的語言分別為同學們帶來了地學前沿報告《火山噴發與關鍵金屬成礦和人類未來》、《大陸科學鉆探:地球深部之旅》、《神奇的地球加工廠:從揮發分循環到金銀成礦》、《尋找地外生命》。這四場講座在師生間也引發了熱議,來自22級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的諶貝貝表示:“今天花4個小時聽完這四場講座,比我待在其他任何地方做任何事情都值,這四場講座真正地拓寬了我的眼界,雖然四場講座相對專業,但對我的啟發卻是不容小覷。同時也特別感謝講座的組織者,為自己提供了近距離和地學大咖交流的機會”。
 據悉,此次大型地學科普、學術交流活動由國家自然基金委重大研究計劃“戰略性關鍵金屬超常富集成礦動力學”之集成項目——“關鍵金屬重大研究計劃科普宣傳與公共服務”發起,國內眾多高校、研究單位主動參加的大規模的地球科學宣傳與普及活動,將在6月份繼續從成都始發,一路向西藏拉薩進發,并在沿途為大、中、小學校繼續開展為期一個月的地學科普宣傳活動,這將為進一步提升全社會科學素養,推動全社會對地球科學的認識與關注起到積極作用。
 ![說明: C:\Users\Pre-cam-brian\Documents\Tencent Files\374078170\Image\Group2\W%\74\W%745VU(D66~XS5PZY7]5NQ.jpg](/__local/3/6E/E7/AD4756E414AB9499A6D3832DCCE_E19CD6E3_32E1D.jpg)
 地科院范翔宇教授受邀赴雙流中學開展科普講座
 
 地科院潘樹林教授赴雙流立格實驗學校開展科普宣傳活動
 
 地科院邀請南京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成都理工大學專家到校開展講座
 
 地科院邀請北京大學、長安大學專家到校開展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