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增強教師地球科學及石油地質領域的創新能力,加快油氣勘探技術提升,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自主創新能力,6月15日下午,油氣地質教研室在明辨樓A407舉行了第二期學術沙龍,教研室科研骨干教師葛家旺老師作題為“構造-沉積耦合分析—裂陷盆地中砂體預測的重要思路”的學術講座。本次學術沙龍由教研室主任楊輝廷老師主持,油氣地質教研室全體教師參加了此次學術活動。
葛家旺首先介紹了自己所在的碎屑巖沉積及開發地質科研團隊的基本情況以及個人主要研究方向和取得的學術成果,然后分別從“國內外當前構造-沉積研究主流觀點發展趨勢”、“裂陷盆地斷層生長聯接機制”、“單幕和多幕裂陷的層序發育模式”、“多類型砂體沉積物輸送路徑及分散機制的構造活動響應機制”等角度分析熱點科學問題,最后以珠江口盆地陸豐凹陷古近系為典型實例,詳細介紹了多幕次裂陷旋回的砂體充填差異規律。

葛家旺老師進行學術講座
本次學術沙龍現場氣氛熱烈,引發了在座老師的熱烈的興趣和討論。講座結束后,老師們一起進行了交流討論。大家就深水-淺水三角洲定義和識別、古地貌恢復、物源體系表征、坡折帶控砂機制等方面進行了深入討論。討論認為,伴隨著油氣勘探領域向低勘探程度的深層-超深層大力推進,“構造-沉積”或“構造-層序”耦合分析已成為國際盆地分析領域及石油工業界研究熱點議題,將會在砂體預測和深層油氣規模化勘探中發揮重要的作用。與會老師表示通過本次學術交流和討論,對裂陷盆地三角洲體系及砂體儲層分布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并對下一步研究方向發表了建設性意見,交流氣氛十分活躍。會議討論深入挖掘深層油氣勘探實際問題,交流深入并擴大了學術視野。
油氣地質教研室一直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進一步落實立德樹人的目標,歷來重視教研室的學術交流分享,營造創新學術氛圍,遴選教研室各具特色的代表性研究方向,促進不同領域研究團隊的理論和技術的溝通交流,提升科技創新水平。
葛家旺簡介:
葛家旺,男,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從事層序地層學、地震沉積學和開發地質學等方面的理論研究和教學工作,主持國家/四川省自然科學基金、博士后科學基金、油田公司項目等多項。國際SCI期刊《Austral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副主編,《中國礦業大學學報》、《China Geology》和《石油實驗地質》期刊青年編委,《F5000-中國精品科技期刊頂尖學術論文》(2021年)獲得者,三篇論文入選2011-2022年CNKI“高倍引、高下載和高PCSI論文”數據庫。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AAPG、AJES《石油學報》、《地學前緣》、《中國礦業大學學報》、《沉積學報》等期刊發表論文40余篇。榮獲2021年度中國石油和化工自動化應用協會科技進步一等獎。同時還擔任多個國際國內期刊審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