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山的東邊會是一馬平川的成都平原?”王興志老師在車上向同學們提出這樣的問題。11月19日,實習隊長唐洪,帶隊老師楊輝廷、周小軍、鄭波帶領資源勘查工程2023級學生赴彭州白鹿鎮開展專業認識實習。本次實習主要包括參觀5.12地震遺址和考察岷江水系的河流地質作用。

水石激蕩,嶙峋怪石
蜿蜒河流滾滾向前
上午11點,實習隊到達了白鹿音樂小鎮。在實習老師的帶領下,實習隊員們來到了岷江水系的岸邊。沐浴著久違的暖陽,實習隊員們表現出高漲的熱情,地科院楊輝廷老師向實習隊員們仔細地講解了不同深度的河流其底部堆積物的區別,凹凸岸的形成原因及其聯系到生活中的應用,實習隊員們認真地聆聽和記錄。
除此之外,地形同時也影響著河流。我國大多數河流的源頭都是青藏高原,我國地勢從西到東逐漸降低,河流也從最初的"V"型,水動力強變成了網狀,辮狀,水動力弱。“理論知識學的再多,也不如一次親身體會的實習更刻骨銘心”,2023級資源勘查工程學生胡騰龍看著眼前的景象發出這樣的感嘆。

墻體傾斜,地表裂縫
5.12地震遺址訴說沉痛往事
上午12點,實習隊到達5.12地震遺址。地震留下的斷壁殘垣依舊清晰可見,傾斜的樓房、垮塌的建筑、不堪的瓦片和一個個令人感動的事跡,觸目驚心。同學們對5.12地震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知曉了當時的救援過程的艱辛,面對如此天災,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眾志成城、迎難而上,迅速開展了我國歷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動員范圍最廣、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災斗爭,奪取了抗震救災斗爭最大勝利,譜寫了感天動地的英雄凱歌。


王興志老師向實習隊員們介紹目前所看到的地質現象背后的地質作用,四川易發生地震的原因,同時也解答了在車上提出的問題,并拓展到哪些地方容易發生地震,地震后的連鎖反應。他告訴同學們:中華民族在危急和災難的時刻,黨中央都為我們指明了方向,黨組織都給我們凝聚了力量。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是一種令人感動和感悟生命的力量。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時刻牢記這種精神,不懈奮斗、不畏艱險,做一個有愛心、有責任感、有擔當的新時代好青年。
實習隊員們緊跟老師的步伐,來到了最牛教學樓,該棟教學樓在地震中未曾出現墻體的倒塌與裂痕,與初入遺址的教學樓形成強烈對比,由此引發實習隊員們思考工程設計與地震的關系,分析建筑結構和材料。實習隊員唐世榮說到,“白鹿鎮實習,看到了依山而建的法式風情建筑群,也看到了在地震中凋零的白鹿中學,這里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有大自然恐怖破壞力。作為資源勘查工程專業的我們,既要發現和利用好大自然的饋贈,也要了解自然,保護自然,更要學習好專業知識,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地震的危害不言而喻,地震的預測之路任重而道遠,歷經幾千年的不斷探索,從張衡的地動儀,到如今的空間、地表與地下相結合的立體觀測系統,人們為地震的研究付出了無數的時間與汗水,才取得如今的成果。然而,對時間和地點的預測仍然存在著不足,當代青年們肩扛重擔,應踔厲奮發,砥礪前行。
實習帶隊老師楊輝廷老師說:“本次赴彭州白鹿小鎮實地考察河流地質作用和5.12地震遺址,通過老師們深入淺出的講解和師生之間相互交流討論,引導同學們分析地質作用與人類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激發了同學們探索地質現象的興趣,從而更加理解本專業和熱愛本專業。”(圖/唐千 文/謝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