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峨眉綠水青山,探地球前世今生,育地學創新人才——基礎地質教研室2024年暑期峨眉地質實習教學
地質學、資源勘查工程2023級峨眉地質認識實習于2024年7月在峨眉正式展開,地質認識實習是地質學、資源勘查工程專業進入大學以來的第一次野外實習,對于鞏固基礎地質理論、增強專業興趣、培養地質思維具有重要作用。“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基礎地質教研室作為基礎地質理論與實踐課程教學的牽頭建設單位,秉承著重實踐、求真知的教學目標,充分發揮教研室老師、學工及廣大實習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多方合力,保障實習的順利與成功實施,為進一步探索地學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
一、實習籌備面面俱到,保障實習順利開展
本次實習團隊由地科院基礎地質教研室教師、學生輔導員和隨隊醫生組成。實習前,基礎地質教研室黨支部與地科院本科生地質學專業地心引力黨支部成立了峨眉地質認識實習臨時黨支部,負責野外實習期間黨建及思政融合工作,號召專業教師率先垂范,發揮先鋒模范作用。
7月4日下午,地質學、資源勘查工程開展峨眉地質實習動員大會,會議強調一定要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仔細觀察和認真分析地質現象,將課本知識與野外實習有機結合。地科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張勇寄語,希望實習廣大同學能夠集“眼力、手力、腳力、心力”于一體去感受真正的地學之美,在實習過程中深入觀察、認真思考、用心感悟,發揚地質“三光榮、四特別”精神。教研室帶隊負責老師就實習安排、成績評定等方面進行了說明,希望同學們在野外實習過程中加深對地球科學的理解。校醫院隨隊醫生對戶外急救知識開展了系統的培訓,針對扭傷、曬傷、動物咬傷、昏厥等講解了應急救護知識。

組織召開實習動員大會
在實習開始前的籌備中,基礎地質教研室與實習團隊就實習路線的安排、實習工作分工等進行了充分討論,博采眾長,吸取各方經驗智慧,制定了詳細的實習方案,并對實習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情況做了相關應急預案。為了深入了解學生的各種情況,實習隊還提前與專業輔導員對接,摸清各位同學的素描水平、思想情況等,做好實習準備工作,針對性開展相關培訓講座,彌補同學們的不足。教師們根據每位同學專業知識的掌握情況,做好實習備課,把握適度的實習教學。在實習開展過程中,實習隊高度關注學生的實習與生活情況,與實習基地的負責人溝通餐飲、住宿等問題,在停電停水時心系學生,積極關注搶修情況,爭取為同學們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
多方聯合,群策群力,助力實習順利開展。從實習開展前的積極籌劃,到實習過程中的高度關注、無微不至,以增強專業認知為目的,培養學生的實習興趣,學院、教研室、校醫院與實習基地多方合作,同心協力保障了實習的有序推進。
二、師生互動、五育并舉,全過程融入思政元素,確保實習碩果累累
在實習過程中,實習隊秉承“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育人理念,將實習路線主要內容與地質基礎理論、工程應用等深入結合,努力培養能夠適應社會發展、具有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的新時代地學人才。在實習教學過程中師生全程緊密配合,促進“教”與“學”同向并進。
來到“天下峨眉”實習第一站,老師們沿途講解如何鑒定書本上學過的巖石礦物,同時講授野外地質工具的使用方法,讓同學們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課本上的知識便在此刻變得生動和具象。

帶隊老師為同學們講解地質工具的使用及實習區概況
在農夫山泉工業旅游區,師生們參觀了水源地,見到了8億年前的巖漿巖,辨認了石英、斜長石、鉀長石、云母等各種常見造巖礦物,遠眺了峨眉山大背斜、大斷層并繪制了地質素描圖。同學們從峨眉山億萬年的發展歷程中學習這里為什么可以作為農夫山泉水源地和生產基地,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將地質與人們的生活緊密聯系,增強對地學專業的認同感。

同學們在園區內實地考察學習
在峨眉實習中,徒步跋山涉水也是一項必備技能,同學們每天在帶隊老師的帶領下前往實習地點。在川主路線、龍門硐路線上,帶隊教師沿著公路和溪流邊走邊講,同學們手持野外記錄本和地質錘邊看邊學,野外路線上地層、巖石、沉積構造、地質構造等相關地質現象和知識入腦入心。在廟兒崗、雨田壩、羅目溶洞等路線上,師生們團結一心、不畏艱難,或走在泥濘的山路上,或彎腰行進在茂密的竹林里,彼此扶持,共同克服難關,充分體現了地科人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精神和意志。

師生們不畏艱難跋山涉水
實習期間,實習隊利用下午和晚上的課余時間,組織和開展了“沉積大講堂”和“拾光分享會”等實習交流活動,旨在讓同學們了解地學學科的相關研究前沿,拓展地學知識,提高學習方法和興趣,增強對地學專業的熱愛。

拾光分享會 沉積大講堂
實習之余,師生代表前往樂山郭沫若故居,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與愛國教育之旅。在參觀途中,同學們深入了解郭沫若的人生歷程。在郭沫若故居,同學們切身感受了郭沫若深厚的文學造詣和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懷,激勵實習師生弘揚革命文化,傳承紅色精神,踐行能源報國,為地球科學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此外,實習全體師生還前往峨眉山博物館參觀學習。同學們在這里了解峨眉山的人文風貌與歷史文化,尤其在地質廳里總體認識了峨眉地區的地質演化歷史,觀察了精美的巖礦標本和古生物化石。此外,同學們還共同回顧和了解了峨眉山玄武巖的命名人趙亞曾先生,感悟他為了我國地質事業奮不顧身的偉大精神,激勵著新一代地質學子奮勇前行。

實習隊師生代表參觀郭沫若故居
為了展現地質學子的青春風采和實習成果,地科院特推出“峨眉拾光”攝影及素描作品投稿活動,鼓勵同學們發現實習過程中的美。同學們積極響應,將每天的實習路線中拍攝的風景和任務照片,以及精心手繪的地質素描圖,投稿到“峨眉拾光”作品展選,不僅利于學生發現和記錄實習中的美好瞬間,同時涵養理工科學生的審美情操,培養實習期間的積極樂觀心態。
實習臨近尾聲,西南石油大學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院與成都理工大學地球與科學行星學院舉行了一場精彩紛呈的籃球友誼賽。兩校積極響應健康運動,弘揚地學精神,深刻詮釋了“地學精英,友誼長存;球場競技,共鑄輝煌”的賽事主題。

“峨眉拾光”優秀攝影作品 西油成理籃球友誼賽
堅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在實習過程中不斷融入相關思政元素,促進同學們堅定思想、拓寬視野,保障身心健康,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展成為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才。
三、拓展實習資源、加強實習建設,保證實習不虛此行
實習期間,同學們在基地用下午的時間整理實習內容及記錄,而教研室和實習隊教師們也不遑寧息,利用授課與備課的其余時間,開展新實習剖面拓展和調查工作,成功開辟了實習新路線—四溪溝剖面。在四溪溝剖面,外動力地質作用中的現代河流地質作用,三疊系地層中喀斯特作用及各種地貌景觀豐富典型,是較為典型的旅游地質景觀。這個新的實習路線的開辟,不僅豐富了同學們的實習內容,寓教于樂,為未來野外實習提供更多的實習資源,還體現了廣大黨員及帶隊教師細心備課、潛心育人的情懷和使命,為同學們樹立了很好的地質人榜樣。

教研室組織前往四溪溝考察開辟實習新路線
7月19日晚,為了對此次實習效果有所掌握,查漏補缺。基礎地質教研室黨支部與本科生地質學專業地心引力黨支部在西南石油大學峨眉實習基地聯合舉辦了一場峨眉地質認識實習座談交流會。本次座談交流會不限形式,沒有復雜的議程,師生們齊聚一堂,交流探討地質實習的優勢與不足。通過交流,廣大黨員教師也表示對于以后的實習安排和路線規劃會更加重視,注重實習組織實施和實習實踐效果,同時也會積極更新實習路線,緊跟時代發展,持續優化實習效果,讓同學們對地質產生更大的興趣,為地質事業添磚加瓦。

師生舉行實習交流座談會 同學們積極發言提出意見
四、總結
在峨眉地質實習過程中,學院、教研室、學工及校醫院等多方聯動,助力實習順利開展。
盡管實習過程坎坷起伏,經歷了天氣變化、停水停電等不可抗力因素,師生們仍團結一致,共同渡過難關。人比山高,腳比路長,他們用羅盤測量地層產狀,也用腳步丈量山川溪流。未來他們也必將用智慧勘探深埋地下的寶藏,用行動書寫屬于地質人新的篇章。
【關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