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2016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項目評審公布結果,我院油氣藏表征與建模團隊譚程鵬、劉麗2位老師所申報的青年基金項目全部獲得資助。其中譚程鵬老師申報的題目是“季節性河流—三角洲體系超臨界流沉積作用機制及氣候響應關系”,劉麗老師申報的題目是“泥巖底辟型微盆地中的深海濁積朵葉沉積系列構型模式及控制因素”。
油氣藏表征與建模團隊在羅明高及蔡正旗教授的帶領下,長期致力于油氣田開發地質領域的理論和應用研究。近五年來,團隊在骨干成員趙曉明副教授的具體推動實施下,共承擔省部級以上項目6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國際合作課題1項,油田委托攻關課題14項,研究區域涉及西非陸坡、巴西深海、中國東部(含海上)及西部等主要含油氣盆地。通過攻關研究,團隊逐漸形成了成因導向地層對比、復雜儲層構型表征、非常規儲層(致密砂巖、頁巖氣、火山巖)微觀結構表征、裂縫系統三維建模和剩余油分布預測等特色理論與技術。取得的標志性成果有:針對碎屑巖儲層,開展了一系列構型表征的理論和方法研究,在國內首次系統化剖析了深水水道沉積構型特征,率先提出了基于井震聯合的儲層構型表征技術;基于核磁共振測井、過套管測井、四維地震等新技術,形成了剩余油分布預測的配套理論和方法;國際上首次提出了基于露頭類比的特低滲砂體儲層裂縫建模方法(The tectonic fracture modeling of an ultra-low permeability sandstone reservoir based on an outcrop analogy),并獲得了2015年度國際埃尼獎提名。
近年來,油氣藏表征與建模團隊積極響應學校及學院號召,重視團隊青年教師國際化培養(團隊現有2人在海外做訪問學者)和梯隊建設,準確把握油氣田開發地質領域的學術前沿和關鍵理論問題,大力支持團隊青年教師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截止目前,加上趙曉明老師于2014年成功申報的青年基金項目,該團隊共獲得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逐步形成了從河流、三角洲、到深水水道、再到深水朵葉的由源到匯的沉積構型理論研究體系,這對油氣藏的高效開發和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意義,也將進一步提升我院在開發地質領域的業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