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之際,為了弘揚紅色文化,感受紅軍精神,貫徹“三下鄉”的實踐主題,西南石油大學鐵血征程暑期實踐隊開展了一次以“重走長征路”為主線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據資料,長征又稱二萬五千里長征,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長江南北各根據地向陜北根據地進行的戰略大轉移。
鐵血征程暑期實踐隊由一名隊長和13名隊員組成。實踐隊管理有序,分工明確,在路線規劃、活動經費和宣傳等方面都做了詳細的安排,并定于7月17日前往雨城雅安,重走長征路!
翻越夾金山
清晨八點,鐵血征程實踐隊一行14人從西南石油大學準時出發,開始為期四天的“長征之路”。從新都到雅安,看似近在咫尺,卻又那么遙遠,幾經周折,終于在下午四點到達鐵血征程第一站——雅安寶興縣。
迎著新都的朝陽出發,冒著寶興的雨抵達。經過40分鐘的徒步行進,實踐隊來到紅軍長征翻越夾金山紀念館。進入館內,隊員們看到許多飽經滄桑的草鞋、大刀和槍支等,體驗到戰亂時期紅軍艱苦的生活條件,和翻越夾金山時遇到的艱難險阻,不禁肅然起敬。
強渡大渡河
次日八點,13位隊員們馬不停蹄,乘坐長途班車,去往120多公里外的雅安石棉縣。抵達時,天空已經飄著蒙蒙細雨,但這并沒有阻擋隊員們的腳步,來到了鐵血征程第二站——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由于當天是星期一,按要求閉館,但在向管理人員說明緣由后,同意為實踐隊開放半個小時。館內彌漫著強烈的革命氣息,即使時間緊迫,隊員們依舊仔細觀賞展品,學習紅軍不怕犧牲,勇者無畏的精神。
從紀念館出來,走向波濤洶涌,黃沙滾滾的大渡河,隊員們一陣感嘆,一拍叫絕。“在這樣湍急的河水,和敵人的猛烈阻擊下,紅軍能夠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真可謂是一個神話。”隊員們向仕甜不禁感慨。
飛奪瀘定橋
19日上午,實踐隊兵分兩路,一部分在雅安對當地老人就紅軍長征進行了采訪,如對紅軍長征有何感想、見解等等;另一部分將趕往鐵血征程第三站——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瀘定縣。
據資料,瀘定鐵索橋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距今已有300余年的歷史。全橋僅由13條鐵鏈搭建而成,長101米,寬3米。12164個鐵環環環相扣,共40余噸重。
經過近五個小時的車程,隊員們來到瀘定橋旁。搖搖欲墜的鐵索橋,即便鋪上木板,踏上去尚有強烈晃動,再加上橋下的滔滔流水,可想而知,昔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在此取得飛奪瀘定橋的偉大勝利所需要的膽識和氣魄非常人所能及。即便如此,隊員們還是義無反顧地踏上鐵索橋,感同身受一番。
隨即,實踐隊來到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碑,膜拜往日英雄,感受紅軍精神。“這雖然是我們此次社會實踐的最后一站,但也是最有意義一站。飛奪瀘定橋的故事家喻戶曉,我也希望這些英勇將士的名字可以流芳千古,不畏艱難險阻的紅軍精神可以在國人心中長存。”隊員李壯講道。
鐵血征程完美落幕
7月20日,為期四天的“鐵血征程”在三十多個小時的行進路上圓滿落幕。“從寶興紅軍翻越夾金山紀念碑到石棉強渡大渡河,再到瀘定飛奪瀘定橋,這些都是歷史的銘刻,是不朽的記憶,是每一位中華兒女的驕傲。我們希望通過這次社會暑期實踐,可以讓更多的人牢記黨的光榮歷史,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實踐隊隊長郭飛寄言。(圖/文 李代欽)
 |
| 紀念館內部分展品(一) |
 |
| 紀念館內部分展品(二) |
 |
| 紀念館內部分展品(三) |
 |
| 實踐隊在紅軍長征翻越夾金山紀念館合影留念 |
 |
| 實踐隊在紅軍長征強渡大渡河紀念館合影留念 |
 |
| 實踐隊在大渡河畔合影留念 |
 |
| 紅軍長征強渡大渡河紀念館 |
 |
| 如今的瀘定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