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聚焦堅持和完善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準確把握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演進方向和規律,突出守正創新、開拓進取,注重系統集成、協同高效,具有鮮明的實踐導向,彰顯中國特色、中國智慧。
 中國特色
第一,國家治理有堅強的領導力量。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也是中國國家治理行穩致遠的根本保證。在中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大國,國家治理涉及多元利益、多重訴求,挑戰與機遇并存,必須有堅強的領導核心穩大局、把方向、定政策。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不斷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扎實推進國家治理的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工作,將黨和人民的意志落實到國家治理的各個環節,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高效的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形成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體系,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
實踐證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是要削弱黨的領導,而是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的國家治理之道,最根本的就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
第二,國家治理有以人民為中心的核心理念。
國家治理為了誰、依靠誰?這是確立國家治理理念、治理戰略時必須回答的問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特色國家治理之道的鮮明理念。人民是國家治理的主體,必須讓人民當家作主,發揮人民首創精神,激發人民的積極性、創造性,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照憲法和法律積極參與國家治理,保障人民的合法權益。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統一的。黨的十八大以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生動體現在國家治理的方方面面。從黃土高坡到青藏雪域,從太行老區到烏蒙山脈,從甘肅定西到四川大涼山……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基層,聽民聲、察民情、思對策,用腳步踐行著以人民為中心的情懷和理念。
新時代,要牢固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進一步使人民成為國家治理的最廣參與者、最大受益者、最終評判者,不斷完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
第三,國家治理有科學系統的戰略謀劃。
國家治理是一項協調推動眾多子系統有序運作的復雜工程,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黨的建設等各個領域,包括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方面。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能零敲碎打,不能停留于碎片化修補,而必須對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各個層次進行科學的戰略謀劃,注重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打好組合拳。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行系統總結,提出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的方向、要求,描繪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路線圖:到2035年,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系列戰略謀劃,從總體上明確了新時代國家治理的理念、主體、目標、方式和規范。
第四,國家治理有制度化、規范化、法治化的保障。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改革不適應實踐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學完善,形成強大的國家治理效能。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推出多方面的改革舉措,形成了一系列制度法律規范。特別是,致力于處理好中央與地方、政府與市場、國家與社會、人與自然等重大關系,為國家治理提供了制度化、規范化、法治化的保障。
 中國智慧
一是找規律、守正道、求創新的智慧。
中國共產黨善于運用歷史眼光,重視借鑒和總結歷史經驗,探求和掌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校準未來發展方向,在找規律基礎上守正創新。
守正道,就是要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走向前進,堅定“四個自信”,堅持穩中求進這一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守正道不是僵化保守,不是為了守而守,而是要結合時代發展進行創造,不斷開辟治國理政新境界。求創新不是舍源忘本,而是要沿著正確的方向開拓進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從守正道、求創新的角度來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一個立破并舉的過程,“立”重于“破”,“破”是為了“立”。正是在找規律、守正道、求創新的過程中,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必定更加符合國情、更加全面、更加自覺。
二是觀大勢、謀全局、善統籌的智慧。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善于把握時代發展潮流,深刻洞察國內外風云變幻,不斷化解各種不利因素,抓住機遇,順勢而為;善于運用系統思維和戰略思維,把握整體和全局,保持戰略定力,對根本性、全局性、長遠性問題進行系統性謀劃;善于科學統籌國家治理實踐中的各項任務、協調組織各項舉措,根據任務和舉措的條件前提、主次難易、輕重緩急,部署國家治理體系改革的次序、步驟和路徑。
三是查問題、抓落實、控底線的智慧。
在國家治理過程中,問題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關鍵要善于發現問題。要從歷史和現實相貫通、國際和國內相關聯、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視角出發,聚焦治國理政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全面查找。在發現問題的基礎上,正確分析問題,抓住關鍵要害。
在國家治理實踐中,要善于透過現象看本質,區分主要問題和次要問題、問題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善于抓住主要問題和問題的主要方面,找準問題的關鍵點,形成精準的解決舉措。有了治理舉措,就要發揚釘釘子精神,穩扎穩打抓落實,直至干出成效來。
抓落實、干事業還要善于運用底線思維,居安思危,從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穩步解決重點、難點問題,牢牢把握治國理政主動權,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
同時要看到,為更好地應對國內外形勢、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還有諸多需要改進、提升的方面。要清醒地認識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應當借鑒人類文明發展的有益成果,但不能照搬他國經驗、照抄他國模式。只有在守正的基礎上勇于創新,才能不斷彰顯國家治理的中國特色,進而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作者:華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 聶大富 顧紅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