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就像根,永遠是樹葉的歸宿;家就像是陳年佳釀,融進了許多的寬容和理解,包含了更多的生命內涵。在我們的身邊,就有一個這樣的家庭。他們用微笑面對磨難,用希望融化寒冰,奉獻的無私,愛情的偉大,生活的真諦,在這個家庭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因此,他們不僅收獲了單位和鄰里的贊譽,還被推薦為此次尋找“最美家庭”的候選家庭之一。
愛崗敬業 樂于奉獻
宋昭池,現年79歲高齡,畢業于原成都工學院(現已合并至四川大學)。1974年,他從當時的四川師范學院(現更名為四川師范大學)調至四川石油學院(現更名為西南石油大學)。之后,他秉承著嚴謹負責的態度在學校圖書館工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就這樣工作了整整19年。1993年,他才從圖書館的崗位上退休。在圖書館的工作期間,幫忙擴增圖書館藏書,為在校學子創造更佳的學習環境;協助革新圖書館管理體系,創新圖書館管理模式。作為圖書館的工作人員,他為學校的圖書館建設奉獻了畢身精力。光是這一份對于工作的認真負責就是旁人所不能及。
何平德,現年74歲高齡,為宋昭池的妻子,原四川石油學院南充校區后勤服務社的工作人員。和丈夫一樣,老人在后勤服務社的工作認真負責,兢兢業業。在職期間,得到過許許多多身邊同事的贊揚。
退休后,兩位老人的生活特別幸福,老人育有一兒一女,兒子在達縣地區石油單位工作,女兒在成都工作。天有不測風云,宋昭池患上了眼癌,他的妻子何平德在2012年突發腦溢血,開顱手術后,因為手術的后遺癥,何平德患上了神經分裂,生活無法自理。可是這正在風霜之中的家庭卻又迎來了當頭一擊,宋昭池的女兒被檢查出患上了肺癌,不久之后便逝世。白發人送黑發人,宋昭池老人沒有向社會,向國家渴求什么,他說:“事情已經發生了,改變不了,我家里還過得去,社會和國家的幫助留給更加需要的人吧。”奉獻,這是一個為教育,為社會,奉獻了一切的家庭。
親情可貴 愛情偉大
那是一段宋昭池不愿提起的過去,在那一段時間里,他和他的兒子經歷了太多常人難以想象的事。妻子的癱瘓,女兒的離世,每一件都似千針刺心。
宋昭池老人和妻子何平德結婚已經49年。對于妻子的患病,他沒有選擇逃避,妻子每日的生活起居都由他親子照料,試想一下,一個已經70多歲的老人,靠著自己瘦弱的身軀支撐著整個家。妻子因為神經分裂,分不清人和事,最起碼的大小便都需要他抱上抱下,從2012年堅持到現在。最近一次,石油大學社區書記去看老人時,老人剛把妻子抱上大小便器,在與老人的交談過程中,老人的妻子因為神志不清時常哭泣。整個交談過程中,老人的左手一直握著妻子的右手,當妻子哭泣時,老人便和妻子說話,老人不知道妻子認不認識他,他只想做好一個丈夫的責任,給妻子以最真切,最簡單精神上的安慰。
在最初照顧妻子的同時,他還承受著女兒離世的痛苦。為了讓自己在妻子的面前保持愉快的心情和微笑,他強忍著眼淚,每一次都只有在妻子睡著的時候他才能面對真正的自己,為女兒的離世而傷感。這是一個充滿著親情和愛情的家庭。
積極向上 笑對生活
盡管生活無情,可是生活還在繼續,誰又知道下一刻將會發生什么。對于家庭遭受的磨難,宋昭池老人家中任何都未抱怨,他們笑著面對,積極樂觀。宋昭池老人說過一句話:有一個人總比沒有一個人好。妻子的癱瘓,他就這樣度過,妻子還在,就比任何事都好了,只要她還在,我就能照顧她,總比我一個人健在,沒有她好。之前一直是她照顧我,現在只是角色互換,讓我照顧她。老人對每一個問候的人都是這樣回答的,在說出這些后,老人通常還會大笑幾聲,拿出自己和妻子年輕時期的合照給慰問的人看,看著照片,老人臉上的笑容更濃了。可見,老人的精氣神和心理狀態都很好,而且宋昭池老人耳不聾,背不駝,身邊的人都說他的好身體來源于他樂觀向上的心態。正是老人的樂觀激勵了整個家庭,老人的兒子沒有因此停下腳步,老人和他的兒子,帶著他的妻子和逝去的女兒,向著未來繼續前行。

年輕時候的宋昭池和他的妻子

幸福的一家四口

現在的宋昭池和妻子

正在照顧妻子的宋昭池
原文鏈接:http://sq.swpu.edu.cn/info/1107/12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