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是石,激發智慧之火;教師是火,點燃心靈的燈;教師是燈,照亮前進的路;教師是路,通往成功幸福;教師就是教師,教師是一個大寫的人。”這是我的學生楊川東在離校前送給我的一首小詩。這首詩是我前進的動力,讓我不辱使命,牢記人民教師的神圣職責。當人民教師五十年,雖然這個職業很清貧,但我無怨無悔,因為我知道教師這份職業的崇高性、創新性、趣味性、穩定性和挑戰性。
我認為,人生意義欲何求,盡在知識學習中;人生意義欲何求,盡在努力奉獻中;人生意義欲何求,盡在教育事業中。
教書必先做好人,學高為師,德高為范。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今天,學習已經由向單個老師學習,向單個書本學習逐步擴大到向傳媒、網絡學習,但是老師的傳道任務是不可替代的。教師的人生態度和道德情操時刻影響著學生,這種影響是悄無聲息的,是潛移默化的,會影響學生的學術道路甚至會影響學生的人生道路。要做好這一點,最重要的是要有深刻的愛,愛祖國、愛生活、愛教育事業,特別是要愛自己的學生。要用一種社會發展的眼光去對待學生,相信青出于藍一定會勝于藍,這樣我們的社會才會不斷的發展。教師不能當“學霸”和“學究”,要和學生打成一片,真正的理解學生、愛護學生。
教師精湛的業務素質關系到學生學業的成敗。作為一名大學教師,應該具有完善的知識體系,寬廣的視野,高的科技水平和能力,強的教育教學能力,能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在某個領域內能處在學科前沿。要達到這些要求,需要不斷勤奮學習,吸取知識。也許有那種做什么都一學就會的天才,但在我眼里,勤奮就是天才。
教師要具有超前意識,勇于開拓創新。創新不是憑空而來的,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得來的。我多年在教育崗位上的經驗讓我總結出了教學的兩大忌:第一是“灌輸”式,即對學生缺少啟發的教學模式;第二是有了多媒體,講課變成了現代技術條件下的照本宣科,老師缺乏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我覺得老師要站好講臺、站穩講臺是不容易的,要有對教學的熱情,對學生的熱愛。同時還要具備一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