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與抑郁癥
在全球1億多人的抑郁癥患者中。歷史上,趙匡胤、林肯、羅斯福、丘吉爾、巴頓、希茜、戴安娜、牛頓、達爾文、愛因斯坦、夢露、林彪等人都曾經受到過此病的折磨。而梵高、海明威、徐遲、三毛、阮玲玉、顧城、張國榮、海子、陳寶蓮、李恩珠等的自殺都是因為得了抑郁癥。所以,抑郁癥被冠以“世界上第一號心理殺手”。
宋太祖趙匡胤(927--976年)
宋朝開國君主,涿州人(今屬河北)。后周時任殿前都點檢,武藝高強,領宋州歸德軍節度使,掌握兵權。后發動陳橋兵變,取得帝位,國號宋。在位十六年,廟號太祖。他因兵變得了天下,怕再把天下丟失,后來就得了抑郁癥,也有了“杯酒釋兵權”的典故。
美國總統林肯(1809--1865年,美國第16任總統)
林肯26歲和32歲時,抑郁癥發作最厲害,一度險些自殺。在給友人的信中,林肯曾經表示自己是“活著的人中最痛苦的一個”。在任總統期間也未幸免于難。據報道稱,他常常失眠,對生活絕望,導致白天工作無精打采,嚴重影響了他的正常工作和生活。飽受抑郁癥折磨的林肯,在當時還沒有心理醫生的情況下,竟然自己琢磨出了對抗抑郁癥的有效方法,這就是“剪報”,他把報紙上美國人對自己的期望和贊揚的溢美之詞剪下來,放在隨身的口袋里,在心情抑郁的時候拿出來看一看,以此振奮精神,緩解病情,并最終戰勝了抑郁癥。
英國首相丘吉爾(1874--1965年,英國1940--1945、1951--1955年兩任首相)
丘吉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帶領英國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戰爭偉大勝利的民族英雄,與斯大林、羅斯福并立“三巨頭”,是矗立于世界史冊上的一代偉人。他把自己的抑郁癥稱為“黑狗”,并以親身體驗告訴公眾:“要是‘黑狗’開始咬你,千萬不要置之不理,要是嚴重的征象已經持續了數周,而且還有自殺念頭的話,那就該趕快去看醫生。”心胸豁達、興趣廣泛的丘吉爾沒有敗給憂郁癥,他告訴大家,絕望是可以戰勝的。
奧地利皇后伊麗莎白(1837~1898年,又稱希茜公主)
15歲那年,希茜的母親帶著她趕赴某地與姐姐會面,準備安排希茜的姐姐與年輕的皇帝約瑟夫定親。然而,就在希茜的姐姐去更換衣服的時候,皇帝已經對希茜一見鐘情,聲稱非希茜不娶。就這樣,在1854年,17歲的希茜嫁入皇家成為皇后。但是,婚后的希茜公主并不幸福,因為希茜的婆婆把她視為對自己權利的最大威脅。婆婆剝奪了希茜教育子女的權利,使希茜與孩子如同路人。而在這場婆媳的沖突中,丈夫從不敢為希茜爭取利益,希茜公主因此得了抑郁癥。后來,皇太子魯道夫因婚姻失意自殺,更給了希茜公主一個致命的打擊。從此,希茜公主離開了讓她心酸的王宮,離開了維也納,以養病為由游歷歐洲。1898年,希茜公主在日內瓦被意大利無政府主義分子殺害,時年61歲。失去了希茜的皇帝痛不欲生,住在宮內怏怏不快,最后也寂寞地死去。
英國戴安娜王妃(1961-1997年)
或許世人看到的是關于戴安娜王妃的美麗高貴,卻從未料想過這朵英國王室最嬌艷的玫瑰,其實是生活在憂傷與落寞中。戴安娜王妃得過4次抑郁癥,癥狀時輕時重。導致戴安娜抑郁的誘因來自兩方面,首先是與查爾斯王子貌合神離的感情,后來并引發婚姻危機。其次是生育了兩個王子,尤其是生育威廉王子后,戴安娜出現了嚴重的抑郁癥。戴安娜曾用多次婚外戀的方式,試圖逃避煩惱、擺脫抑郁,同時也對查爾斯的不忠進行報復,但由于責任感以及萬人矚目的狀況,她不得不小心翼翼,這又反過來加重了她的心理負擔。在令人難熬的婚姻中,她曾感到絕望與厭世并導致厭食。由于她的私人醫生及時發現并給予積極的治療,她的抑郁才沒有造成太大的社會影響。雖然戴安娜最終不是死于抑郁,但這位高貴女性因為生活的不如意而導致抑郁癥的出現,卻是一個鮮活的例子。
英國物理學家和數學家牛頓(1642—1727年)
偉大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數學家,經典力學體系的奠基人。他發現了以他的姓氏命名的引力定律和運動定律,數學上發明了微積分方法,光學方面完成了十分重要的研究,包括設計一種新型反射望遠鏡。通過實驗的比較來檢驗和改進理論的現代科學研究方法實際上也是他創立的,這種方法取代了多少帶有荒唐幻想成分的憑空想象。牛頓是遺腹子,他三歲時,母親再嫁,幼小的牛頓由他的外婆撫養。1665年劍橋大學畢業。牛頓性格孤僻,對自己的工作要求嚴格,他常常陷入與其他學者爭奪優先權的苦澀辯論之中,這也許與他孩提時代的經歷有關。1692年,在牛頓50歲那年,終因抑郁與偏執而導致精神失常。1727年3月20日,牛頓在痛苦的疾病折磨下逝世,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
英國自然科學家達爾文(1809--1882年)
英國偉大的自然科學家達爾文是生物進化論的創始人,他偉大的發現卻不幸的與家庭的悲劇交織在一起。1839年1月,達爾文同他舅舅的小女兒埃瑪在梅莊教堂舉行了婚禮,新娘是個賢淑美麗的姑娘。盡管達爾文與妻子之間互敬互愛,但表兄妹之間的結合卻拉開了家庭悲劇的序幕。埃瑪一共生了10個孩子。其中長女、次女和最小的兒子均幼年夭折,另外的7個孩子也都患有程度不同的各種疾病。達爾文的二兒子、三兒子、五兒子和終生未嫁的四女兒均患有程度不同的精神病。其他三個孩子雖然沒有明顯的精神病癥狀,但他們婚后卻沒有留下后代。據后人考證,達爾文的家族長期患有一種神秘的疾病,這種疾病到達爾文這一代已經表現得很明顯。達爾文從中年起就患上了“精神抑郁癥”,這種疾病折磨了他的整個后半生。1882年4月19日,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因病逝世,人們把他的遺體安葬在牛頓的墓旁,以表達對這位科學家的敬仰。
不是所有的抑郁癥人都能幸運的戰勝這只“黑狗”。
美國影星夢露(1926—1962年)
金發、碧眼、紅唇,以及被風吹起的白色裙子,這是夢露留在世人心中永恒的記憶。人們很難把“性感女神”與抑郁癥聯系在一起。在美國和西方世界,夢露這個名字幾乎是無人不曉的。準確地說,她絕無僅有地切合了男人們對物質美人的幻想,她仿佛從沒有擁有過思想,用嬰兒般的稚氣誘惑著男人的虛榮心。金發碧眼、性感嘴唇、嬌美身材,這個從孤兒院出來的姑娘后來紅透整個好萊塢,使多少愛慕虛榮的少女羨慕,她的容貌、身姿、舉止,被一代代女星模仿。而她在36歲的風華之年,在她洛杉磯的公寓里突然服食了過量的安眠藥,被斷定為“自殺身亡”。由于她與美國女影星克勞馥有過一夜情同性戀,與美國棒球明星迪馬季奧和劇作家米勒的兩次失敗婚姻,以及同美國前總統肯尼迪家族的恩恩怨怨,使她死亡的真正原因至今還讓萬千影迷困惑不解。
荷蘭著名畫家梵高(1853--1890年,印象派畫家)
梵高是荷蘭人,但他后來一直生活在法國。他到巴黎時已經33歲了。但巴黎太嘈雜喧囂了,后來他到法國南部的阿爾小鎮與高更一起生活。那時,他的創作勢頭非常旺盛,畫出了著名的《向日葵》。有一天,梵高與好友高更討論藝術創作問題,高更高傲的訓人口吻使梵高不能容忍,他將一只玻璃杯扔向高更的腦袋,梵高也割下了自己的一只耳朵,高更驚恐地離開了他。加之生活所迫,梵高患上了嚴重的抑郁癥,進了瘋人院。在病中,他依然創作不休。在作品中,他以輝煌的色彩表現大自然的美麗景色,充滿著熊熊燃燒的生命激情。1890年7月27日,他借口打烏鴉借了手槍,到田野邊靠在一棵樹干上,將子彈射入了自己的胸膛。7月29日凌晨,37歲的梵高停止了呼吸。他對哥哥提奧說的最后一句話是:苦難永不會終結。不久,提奧也隨他而去。
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1899—1961年,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以中篇小說《老人與海》而榮獲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其生活經歷并非人們想象的那樣充滿文學家的浪漫與激情。相反,他的內心時常經受著劇烈的苦痛。他企圖利用各種各樣的方法擺脫低落的情緒,不停地冒險旅行。他總想在身體上求得生存,而心理上卻渴望著死亡。他的小說《老人與海》中的主人公桑提亞哥在海上與鯊魚搏斗的經歷與內心活動,正是海明威當時矛盾心態的展示:“你盡可能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抑郁,就像一張無形的網,將這位文學巨匠緊緊地包裹。為了掙脫焦慮與憂郁的情緒,海明威曾不斷尋求女人與烈酒的刺激,他跟許多女人有過關系,結過許多次婚,搬過很多次家。飲過的酒從紅葡萄到威士忌,最后到伏特加,但都無濟于事。他被抑郁這只“黑狗”追得無路可逃。在1961年的夏天,他終于用子彈結束了自己的一生,這一年,他62歲。
除了以上列舉的人物之外,我們還可以說出一長串經受過抑郁之苦的名人,比如美國第31任總統胡佛,美國第37任總統尼克松,美國第41任總統布什,好萊塢著名女影星赫本,美國科學家路里亞,德國著名哲學家尼采,德國著名作家歌德,德國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俄國浪漫主義文學主要代表、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普希金,法國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莫泊桑,波蘭浪漫主義鋼琴詩人肖邦,香港演員翁美玲,美籍華裔作家張純如等等,都被抑郁癥這只“黑狗”追咬過。以及英國喜劇名星憨豆先生(艾金森)、主持人崔永元也曾公開承認經受過抑郁之苦痛。
是不是名人就容易被抑郁這只“黑狗”所青睞呢?英國心理學家波斯特博士通過十年的研究終于發現:“創造性的才華和病態的心理,確實有著某種聯系。天才中多有精神瘋狂病癥,而精神瘋狂癥又時常能激發靈感和創造性。因此,許多高智商的人也都容易患有精神病。”莫斯科精神病研究所的埃夫羅姆松研究后也堅定地認為:“在天才和疾病之間,確實有一種不可忽視的聯系。”據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報道,著名的精神病學專家弗茨拉德教授在研究后指出:奧地利音樂家莫扎特,德國音樂家貝多芬,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西方哲學泰斗康德,以及英國大文豪奧威爾,作家安徒生、巴爾扎克,詩人拜倫、雪萊、普希金、羅伯特等在文史領域曾經獨領風騷的大師,在生前都患有抑郁或精神分裂癥。而疾病在導致他們行為怪異的同時,也激發了他們的創作潛能。這正如巴爾扎克所言:“天才就是人類的病態,它就如同珍珠是貝的病態一樣”。波斯特博士用現代精神病理學的分析方法,研究了人類近代300位著名人物后得出了以下結論:在政治家中占17%的人有明顯精神病特征,如希特勒、林肯、拿破侖;科學家中占18%,如高爾登、門德耳、安培、哥白尼、法拉弟;思想家中占26%,如羅素、盧梭、叔本華;作曲家中占31%,如瓦格納、普契尼、舒曼;畫家中占37%,如凡高、畢加索;小說家和詩人中占的比例最大,竟達46%,如福克納、普魯斯特、勞倫斯、萊蒙托夫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