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事求是是我國學者的優良傳統。綜觀當今學界,求真務實是治學主流,但也存在浮躁功利的不良學風:一些學者奉行“出名要趁早”的理念,蜻蜓點水、率爾為文,東拼西湊、粗制濫造,甚至公然剽竊造假。這種學風不僅危害學術研究本身,而且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負面影響。這表明,當今學界尤須倡導“實學”精神。具體來說,治學之“實”有以下幾重涵義。
態度踏實。治學就是研究學問。研,即細細琢磨;究,即考鏡源流。因此,所謂研究學問,就是細致、深入地探求問題的本質和根源。這就需要有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治學態度。世界上的學問都不是今天開始研究、明天就能收獲碩果的。治學之路沒有捷徑可言,沒有人可以隨隨便便成功。所謂“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前輩學者陳寅恪、陳垣、馮友蘭、范文瀾等的治學成就舉世公認,其崇嚴尚實的治學風范亦被學術界尊為楷模。
選題務實。我國學者治學,歷來有很深切的社會關懷,注重發揮學術的社會價值。宋代大儒張載的“為生民立命”,明末思想家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以及晚清興起的“經世致用”思潮,無不彰顯學者的社會責任感和人文關懷。當前學界存在一種“書齋式”的治學傾向,值得警惕:一些學者的確在圍繞社會熱點進行選題,但項目立了、課題拿了、經費得了,卻沒有深入社會生活,不到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中去調研考察,嚴重脫離實際,落入“真問題,偽研究,虛結論”的研究怪圈。這種治學態度和方式與實事求是精神相背離,是不可取的。
材料真實。在治學過程中,一個課題能否完成好,除了看學者的能力,材料也是基本因素。治學如同建房,材料好比磚瓦。如果磚瓦是偽劣產品,所建的房子就會成為“豆腐渣工程”。在治學過程中,導致材料不真實的原因主要有兩種:一是有的學者為了某種目的,以虛假的數據或事例曲成其說;二是有的學者倉促搜集材料,沒有將上下文看清楚,生吞活剝、斷章取義。材料不真實會導致學問變味、結論失真,不但無益于學術創新,甚至會給社會實踐帶來危害。所以,治學使用的材料必須認真考析、明辨真偽。
論證扎實。論證就是分析材料反映出來的現象,以揭示事物的本質。在確保材料全面、真實的前提下,還需要一步一步地對材料進行推求、分析、證明。在這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探索過程中,決不容許有大的疏漏和誤差。如果粗枝大葉,做“差不多先生”,就可能導致結論不科學,無法認識真理。同時,決不能自欺欺人,如果發現細節有疏忽,就必須采取措施補救;如果發現有不透徹、不準確的地方,就必須從頭再來。事實證明,沒有扎實、細致、縝密的論證和分析,就不可能有理論的升華、結論的精準。
表述平實。治學成果特別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其基本形式是論文、學術著作,要求語言表述符合客觀實際,精練、言之有物、說到位;切忌標新立異、堆砌辭藻、嘩眾取寵。然而,當下一些論文、學術著作機械套用舶來語匯,玩弄概念和文字游戲,架空談玄、華而不實,讓人一頭霧水、不知所云,受到了學術界強烈批評。這種傾向需要及時糾正。同時應看到,強調表述平實并不意味著語言枯燥無味、面目可憎,平實的語言同樣可以生動形象。例如,馮友蘭的《論命運》、愛因斯坦的《自由和科學》等論文,文字干凈、簡潔、流暢,而思想又很深刻,境界更是高遠。這些范文值得我們仔細體味琢磨。
(作者 李明 為湖南理工學院黨委書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