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如何確立文化自信,搶占價值體系制高點;如何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如何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這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當前文化建設的重大課題。為此,本刊特約三位學者展開深入討論。
    文化自信之核是價值觀自信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協同創新中心主任 沈壯海   
    成為文化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戰略目標,是中華民族真正實現復興的內在條件和重要標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之強,既表現為在國際文化格局中的文化創新程度、發展高度、影響力度等客觀態勢,也表現為其所具有的先進的文化精神、強大的文化自信。作為文化發展中的集體精神狀態,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狀況,現實地反映著并深深地影響著其文化發展的實際進程和客觀態勢。古往今來,每一文化盛世的出現,都得益于并強化著相應的文化自信。沒有或不能確立強大的文化自信,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發展,便不可能有走向興盛的底氣與骨氣、實現奮起的激情與活力,便會陷入失卻“文化自我”的迷茫與焦慮,更無緣在文化發展的制高點上指點江山、激揚文字。
    文化自信有著多方面的構成與表現。對自我文化發展歷史與現實的理性認知,對已有文化成就的禮敬與自豪,對當下文化發展道路的清晰與自覺,對自我文化創新能力的關注與確信,對未來文化前景的希望與信心,這些都是構成文化自信的重要維度、關鍵因素。而在文化自信的系統構成中更具核心意義,對文化自信的諸多構成維度、因素具有統攝意義的,則是價值觀的自信。
    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人們據之以觀世界、思人生、辨善惡、別曲直、識美丑,也以之為向心凝聚、一體認同、創新創造的依據和向導。任何一種文化體系的性質,都由其內含的價值觀決定、表征;任何一種文化體系的魅力,都由其內含的價值觀培育、彰顯;任何一種文化體系的發展,也都由其內含的價值觀規約、引導。價值觀在文化體系中的這種獨特地位與功用,決定了它在文化體系中的核心意義,也使得價值觀的自信,成為文化自信的內核。價值觀的自信,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在推進文化發展的進程中有所依循、知所趨止、頑強進取的定力與韌性所在,也是一個國家和民族面對各種文明創造和文化滋養擇善而納、從容吞吐的氣度與尺度所在。價值觀自信的失落,會使一個國家和民族缺乏文化前行的定力、韌性、激情與從容,要么拜倒在異質文化的腳下不能自立,要么昧于世界文明潮流甘于自閉,要么茫然四顧迷失自我不知所向。文化的安全都將無由保障,更遑論文化的繁榮與強盛。
    文化強國,首在強魂。魂,即核心價值觀。價值觀自信與文化自信、與成就文化上的強國之間的這種內在關聯,啟示我們在文化強國建設的進程中,要把弘揚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價值觀自信擺在戰略位置,強勁地確立起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價值觀主軸,夯實我們走向文化強國的價值觀基礎。
    增強價值觀自信,需要我們用好理論的力量。當今世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鋒無時不在,軟實力的競爭和價值觀的較量愈演愈烈。不少國家竭力搶占價值觀的制高點,鼓吹自己價值觀的普世意義;不少文化體系著力于話語權之爭,意圖掌控價值觀領域相應核心概念、范疇的定義權;不少具有鮮明意識形態色彩的理論學說紛紛假以學術的面目行銷全球。我們要增進自己的價值觀自信,必須基于扎實的理論建設,把各種形貌的價值觀“辨清”,把我們自己的價值觀“講透”。“辨清”各種形貌的價值觀,重點是準確把握西方熱衷推銷的有關學說與價值觀的理論實質、來龍去脈、表現形態,辨清其賴以生成的現實條件、社會生態及其實踐命運、理論局限,不霧里看花,不一味盲從,不簡單移植。“講透”我們自己的價值觀,不僅要講透中國人自己的價值觀對于中國人精神獨立性的意義、對于中華民族凝魂聚氣實現復興的意義、對于個體發展與百姓福祉的意義,而且要立足于當今時代價值觀的制高點、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中國歷史進程與當下發展的獨特性,講透我們核心價值觀的社會主義特質、民族特性、中國特色、時代特征及其先進性;善于用中國的思想智慧、中國的話語體系闡述當代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善于在不同文明、不同價值觀的國際對話中展現、傳播好當代中國價值理念的義理與意義,以理論的徹底性為全民族價值觀的自信提供有力支撐。
    增強價值觀的自信,需要我們用好實踐的力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是空憑義理賞析的詞藻,而是需要實際踐履的理念;不是用以為現實辯護的飾語,而是用以鑒照現實的鏡子、引領發展的星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建設實踐中的實現程度越深刻、越廣泛,生命活力也就越強,越能夠深入人心。當前我們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好,而是要使它更好;我們說堅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斷革除體制機制弊端,讓我們的制度成熟而持久。實踐本身更是一種強大的教育力量。在實踐中人們終將煉就價值觀自信的品質,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守者與積極踐行者。
    增強價值觀的自信,需要我們用好文化的力量。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價值觀的重要滋養在文化。增進價值觀自信,離不開優秀文化資源的熏陶。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也形成了與之相應、獨具民族氣質的價值觀。優秀的傳統文化及其內蘊的價值觀,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之源,也是支撐我們價值觀自信的底氣與底蘊。我們應當通過創造性轉化,讓優秀的傳統鮮活于當下,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涵養發達的文化根系。在增強價值觀自信中用好文化的力量,還要求我們以開放的氣度、博大的胸懷對待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同時,用好當代中國新文化的力量。這就要求我們在承古汲外的基礎上,激發全民族的文化創造活力,推動中華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創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中華文化創新性發展的水平,直接關乎我們文化自信與價值自信的程度,也直接標志著我們走向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里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站穩腳跟的根基
    ■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蒯大申
    文化是民族之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人安身立命之基。就像生物基因攜帶著決定生物體遺傳特征的全部生命信息,文化基因作為一個民族世代遺傳的精神文化心理結構,也決定著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的基本特征。中華文明中關于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民為重君為輕、民為邦本的思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知行合一、學以致用的思想,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兼相愛、求大同的思想,關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關于格物致知、修身齊家的思想,都是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不容否認,中華傳統文化中也具有不少封建性的糟粕,五四時期受到激烈批判。今天,我們繼承和發展中華傳統文化,同樣也要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基礎上,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努力實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今天的中國人是古代中國人的后代,今天的中華文化是傳統中華文化的延伸,歷史長河中民族性格的演變與文化重心的轉移,都是文化自身的調適與更新,而非外來文化的替換。中華文化源自中國這塊土地,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在面向現代化和全球化的今天,傳統文化中基本的優秀的核心價值應該得到繼承和發揚,并在中華文明的未來發展進程中不斷繼往開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
    首先,既要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要辯證地解決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自己的精神命脈。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應該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們要深入研究闡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提煉其中的精神和價值,把中華文化的普遍價值與時代精神結合起來,處理好繼承和創新的關系,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與現代社會的基本價值相結合,成為百姓日用而不覺的行為準則和自覺奉行的價值觀。
    其次,要以海納百川的寬廣胸襟面向世界。科學和真理本無中外古今之別。欲求超勝,必先會通。我們要努力學習世界上各民族的優秀文化,與不同文明進行交流,加深相互理解,取長補短,融匯各國文化精華,為我所用。今天真正能夠在中國人心中扎下根的,應該是那些既有中國底子,能夠引領中國未來,又可以跟其他文明對話、呼應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第三,要建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體系,廣泛開展傳統文化的教育普及活動,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發揚光大。中小學校應該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及古籍的興趣,研讀文化經典教材,增進涵泳傳統文化的能力,培養社會倫理意識與人文精神。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不僅可以繼承傳統,更重要的是通過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來培養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公共博物館、公共圖書館、美術館、紀念館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中心和傳統城鎮、傳統村落,都應該系統梳理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以人們喜聞樂見、易于參與的方式,讓禁宮中的文物、古籍里的文字、大地上的遺產、鄉土中的民俗活起來,讓人們特別是青少年親近這些中華文化瑰寶,領悟其中永恒的文化價值。
 
    在交流和創新中增強文化自信
    ■清華大學教授 熊澄宇
    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認為,在近6000年的人類歷史上,出現過26個文明形態,只有中華文明是長期延續而從未中斷的。中華文明幾千年來綿延不斷,始終一脈相承,不斷創新。它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雖然遭遇了鴉片戰爭以來的一段低潮,作為世界四大古文明的僅存碩果,今天仍然在發揚光大。
    中國文化擁有世界上最多的受眾群,13億大陸人口加上臺港澳和海外華人構成了相對穩定的文化圈,有著共同的文化認同。中國文化在東方文化群中有著獨特的地位與影響,傳統的中華文化是東亞文化的核心。中國文化對西方文化并不排斥,對其中的先進部分一直持接收和包容的態度。從漢代的張騫通西域到明代的鄭和下西洋,都表現了中國文化對西方文化的開放態度。改革開放以來,國外現代科學和文化的輸入,使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文化更加豐富多彩。今天,我們在文化多元化的平臺上,與世界各國展開積極的交流與對話,追求并存共榮,共同發展。這是一個走著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的東方文明古國,正是它賦予我們充沛的文化底氣和文化自信。
    同時,也應當看到,我們面臨復雜的世界文化現狀。雖然多元化呼聲高漲,但西方文化的強勢覆蓋也越來越明顯。面對這種挑戰,法國前總統希拉克明確表示,當今世界正面臨著單一文化的威脅,這是一種新形式的殖民主義。對此,中國也需要研究積極的應對戰略。目前,國際文化交往和學術活動中的議程設置和話語權由西方國家主導。學術評估體系、人文和自然科學領域的七大文摘和索引都由西方發達國家掌握。全球50家文化媒體娛樂公司掌握了當今世界95%以上的文化市場,傳播于世界各地的新聞90%以上由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壟斷。全球75%的電視節目是英語節目,80%以上的科技信息用英文表達,幾乎100%的軟件源代碼用英文寫成。北大有位教授曾經統計,從1900年到2000年100年間,中國全文翻譯的西方學術著作將近10萬冊,但是西方完整翻譯中國的書不到500冊。與這個數字相關,值得我們思考的另一個數字是:公元1894年,就是甲午海戰之前,日本每年要翻譯70本中國的著作,1894年以后到1911年16年間,日本翻譯中國的書一共只有3本。
    這些數字清楚地告訴我們:文化與經濟,文化與國力有著直接的關系。當國力衰敗的時候,一個國家文化影響力會下降,在文化心態上也會產生崇洋、自卑、封閉等搖擺心理,對自己的文化就會不自信,文化因此成為涉及國格尊嚴和民族存亡的重大問題。而在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和國力上升以后,對文化力量的需求會更加鮮明地凸現出來。如果沒有文明的繼承與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與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因為中國夢的實現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均衡發展、相互促進的結果。在這個進程中,文化自信至關重要。我們要成為文化強國,就必須在文化建設上有所創新,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因為只有在世界文化的舞臺上與其他文化交流互鑒、創新發展,我們才能真正實現文化自信。
    在當前復雜的國際文化現狀下,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推動文明交流互鑒,需要秉持正確的態度和原則。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中詳細闡述了三個原則:文明是多彩的,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鑒的價值;文明是平等的,人類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鑒的前提。如果居高臨下對待一種文明,不僅不能參透這種文明的奧妙,而且會與之格格不入。傲慢與偏見是文明交流互鑒的最大障礙;文明是包容的,人類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鑒的動力。每一種文明都是獨特的。在文明問題上,生搬硬套、削足適履不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
    習近平主席對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的態度和原則的闡述,為我們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互鑒中實現中國文化發展創新、增強文化自信指明了方向。
    首先,是提煉精神價值。就是要進一步提煉民族精神,塑造國家形象,增強文化認同與向心力,使之對內具有凝聚作用,對外具有呈現功能,讓人們由文化認同達到民族認同、國家認同。提煉精神價值的核心是提煉和培育一個民族的價值觀。應當認識到,中華文明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它深植于中國人的內心,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有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既有其連續性和穩定性,又不斷與時俱進。當前,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最重要和最核心的是增強價值觀自信。在價值觀的傳承、提煉和升華的同時,還要加強行為規范的建設,從法律、行政、道德和文化等不同層面入手,實現全民族文明素質和道德水準的提升。
    其次,推動中華文明實現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在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同時,還要強調文化建設與歷史傳承的關系。激活中國文化的生命力,需要全面梳理與提煉我國傳統文化資源。在這個過程中,特別要注意弘揚那些具有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同時積極探索和設計有益的和可行的文化制度,以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基礎,以我國經濟改革的經驗和教訓為借鑒,完善社會主義文化制度建設。借助互聯網、手機等新的科技平臺,促進以中國文化為基本元素的文化產品和產業開發。激發全社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支持我國在國際上具有一定優勢的新興文化業態的發展,關注中文文化產業的整合與互動,對那些具有鮮明中華民族特色的優秀內容產品,要通過相應措施給予專項支持與幫助。在積極參與國際文化的建構與交融中,塑造中國文化的整體形象。
    世界文化是在多元互動中不斷完善和發展的,中國文化在走出去的同時,也將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與其他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們提供精神動力和心靈慰藉,攜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