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這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傳承豐富歷史經典向來是文化工作者的重要職責。進入新時期以來,一批古典名著、紅色經典作品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搬上舞臺和屏幕,受到普遍歡迎。然而,近一段時間卻出現了對經典文化資源濫挖亂采的現象,已經拍過多次的名家名著連連翻拍,一窩蜂地在做“改編”的“大文章”。如此“啃老”之風并不只限于影視方面,其他領域也同樣在上演著一幕幕的“啃老”劇。從炎黃故里到老子、莊子故里,從曹操故里到諸葛亮、趙云故里,再到三省四地爭搶曹雪芹,五省七地爭二喬,故里爭奪戰方興未艾。不僅歷朝歷代的名人被翻了個底朝天,連孫悟空這樣的虛構人物也成了爭奪的熱門人選,甚至《金瓶梅》中那個臭名昭著的西門慶也成了你搶我爭的“香餑餑”。
諸如此類的文化“啃老”,表面看是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實則與傳統文化無干。在貌似尊重的背后,恰恰反映了有些文化工作者對創作具有時代特色的作品不自信,只能靠老祖宗的那點東西做文章。背對時代,挾持古人,不僅透露出文化的貧瘠和蒼白,折射了文化原創能力的缺失,更主要的是把對文化的敬畏讓位于經濟需要。他們看重的不是名著或名人故里的歷史文化價值,而是名著或名人故里帶來的財源。名著改編和文化開發考慮經濟效益無可厚非,但關鍵是有些人在利益驅動之下放棄了大眾的精神需求,放棄了所應擔負的社會責任、歷史責任和文化責任,只是一味地追求金錢這位“孔方兄”了。有的改編作品為迎合觀眾刻意設計了雷人臺詞,甚至不顧原著精神隨意加入情色內容;有的文化產品為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植入不恰當的廣告,為降低成本粗制濫造等等,這些都在肆意破壞和顛覆經典的文化價值。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座取之不盡的富礦。我們要充滿感情、禮敬自豪地認識其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珍惜寶貴的歷史資源、文化資源和思想資源,不能純粹為經濟利益所驅使,借藝術之名、假娛樂之手,做貶損民族、蔑視傳統,矮化先人、貽害后人之事。改編名著、再現歷史,必須堅持歷史標準與美學標準相結合、歷史規律與藝術規律相統一、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相交融,用科學的歷史觀反映社會本質,用崇高的價值觀引領民族精神,用嚴肅認真的態度解讀經典、演繹經典、傳承經典,而不是隨意改編、褻瀆歷史文化遺產和獨特的中華人文精神。
人民是文藝作品、文化產品的最終評判者。當下,人們一方面對“粗暴”開掘傳統文化表現出強烈不滿,另一方面,對原創力則發出了深切呼喚。一個時代應該有一個時代的藝術,學習和重溫歷史,是為了在繼承基礎上開拓創新。廣大文化工作者的當務之急是拿出能代表時代的屬于自己原創的作品來,而不是忙著為功利目的翻來覆去、一遍又一遍地啃老祖宗的那點家產。只有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自覺地投身火熱的生活,才能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作者:陳先義,解放軍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