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填志愿的時節,也是各類大學排行榜爭相出籠的時候。讓人眼花繚亂的排行榜中,有的向考生炫耀“出了最多的政要”,有的顯擺“培養了最多的千萬富翁”,有的將“驕人的兩院院士數”置于招生宣傳最顯要的位置。當然,免不了還有就業率、A級學科、權威期刊發表論文數、培養出的名人、綜合實力等。這些讓大學引以為豪的表征,在我眼中都是浮云,我最看重的是“校友捐贈”這一評價參數。
雖然不能說“校友捐贈最多”的大學,就是中國最好的大學,但起碼可以說,這樣的大學,肯定是對學生最好的、最以學生為中心、最讓學生有歸屬感的大學。所以,當我看到南京大學校慶時,有一位校友向母校捐出3億元建工學院時,我覺得,南大為110周年校慶做了那么多廣告,遠沒有這個事實更有廣告效應。也因此,當前年看到畢業于國內某高校、后到耶魯讀書的畢業生張磊,高調宣稱向耶魯捐贈888.8888萬美元,稱“耶魯改變了我一生”,卻沒有捐給國內母校時,我覺得沒什么比這件事更讓國內這所學校引以為羞。
可惜的是,在我們主流的大學評價中,找不到“校友捐贈排行”這一項。從這個核心指標的缺失,也許能找到那些整天將“建設世界一流”放在嘴上的中國大學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
有能力培養出有大手筆捐贈能力的優秀人才,并能夠讓他們對母校有感恩意識,更能吸引他們掏出真金白銀回饋母校的大學,我們還用擔心她的就業率、A級學科、院士數量、權威論文數嗎?這樣的大學,她的人文氛圍、大學精神、教學模式、對學生的關懷、能夠教給學生的知識和技能難道會差嗎?在這樣的“捐贈之最”面前,“政要之最”和“富豪之最”之類,更是浮云了。大學最核心的目標是育人。所以,評價一所大學,不是看其擁有多少靜態資源和社會資本,而是看她育人的結果。而“校友捐贈”是育人結果的最直觀、最直接體現。
培養的政要最多,值得驕傲;向社會輸送了無數千萬富豪,值得自豪;可這些成績,并不能與大學的好壞直接掛鉤,其中更多是個人的努力和其他因素。而“校友捐贈”則是一個立體和全面的指標,展示著大學的硬實力和軟實力。校友畢業多年后愿意向母校捐贈,比捐多捐少更重要的是他們對母校的情感。一個在學習時感受到母校關懷、并在創業時感受到學有所用的人,即使他不是富人,出于感恩也會慷慨解囊。
正是從這個角度看,北師大那個一直為高房價當吹鼓手的董藩先生,是多么淺薄和無知。他對研究生提出的要求是:當你40歲時,沒有4000萬身價(家)不要來見我,也別說是我學生。貧窮意味著無能、懶惰、恥辱和失敗。他怎么好意思自戀地談什么“沒4000萬身家別來見我”:你那些學生40歲后,不一定會記得你,不一定會愿意去看你——就算你身家4億了,學生可能也不會理睬你。并不是每一個老師,都能享受到學生畢業多年后還記得并回來看你的榮耀。只有那些在學生學習時,真正關心過他們,以淵博的學識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以高尚的品質影響了學生的價值觀,以博大的胸懷關懷過學生的老師,才能贏得學生的尊重和記憶。一個老師如此,一所大學也是如此。
所以,對一所大學而言,政要富豪之類都是浮云,“建設世界一流”也只是口號。真正有育人情懷的大學,應時時有這樣的憂慮和反思之心:自己培養的學生,許多年之后,他們還能記得母校嗎?有沒有能力培養出對母校有感恩之心并慷慨解囊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