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起我國基層衛生機構都將配全科醫生
  據新華社電明年,我國所有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農村鄉鎮衛生院都將有全科醫生,今后幾年內還將實現每萬名城鄉居民有2至3名合格的全科醫生。昨天,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建立全科醫生制度。
  會議指出,全科醫生是綜合程度較高的醫學人才,主要在基層承擔預防保健、常見病多發病診療和轉診、病人康復和慢性病管理等一體化服務,被稱為居民健康的“守門人”。目前,我國全科醫生的培養和使用尚處于起步階段,全科醫生數量嚴重不足。建立全科醫生制度,是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對于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緩解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具有重要意義。
  會議要求,到2012年使每個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農村鄉鎮衛生院都有合格的全科醫生;再經過幾年努力,基本形成統一規范的全科醫生培養模式和首診在基層的服務模式,基本實現城鄉每萬名居民有2至3名合格的全科醫生。
  ■解讀
  多點執業緩解醫生緊俏現狀
  >>執業方式
  要求:全科醫生可根據需要多點注冊執業,可以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職或兼職工作,也可以開辦診所。推行全科醫生與居民建立契約服務關系。建立以按簽約居民數獲得服務費為基礎的新激勵機制,完善到艱苦邊遠地區工作的津補貼政策。
  解讀:著名醫院管理專家王健康表示,鼓勵全科醫生多地點執業將有助于使優質醫療資源合理流動。目前,全科醫生總體人手緊俏,但仍有些地區全科醫生“供不應求”,通過多地點執業,就可以滿足鄰近地區的需求。“這比大醫院推行的醫師多地點執業更易推行,因為社區服務內容更寬泛。”
  殷青表示,不論是城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還是農村的縣、鄉、村三級服務網絡,都亟待打破人才隊伍的發展瓶頸。
  >>培養模式
  要求:將全科醫生培養逐步規范為“5+3”模式,先接受5年的臨床醫學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近期采取多種措施培養合格的全科醫生,對符合條件的基層在崗執業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進行1至2年的轉崗培訓。
  解讀:中國農村衛生協會秘書長殷青表示,我國縣鄉兩級醫務人員共有200萬人,占全國醫務人員總數的1/3,但七成左右為中專學歷。因此在加強對城市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的同時,應盡力縮小城鄉間衛生服務差距。
  殷青表示,醫學畢業生畢業后均需接受3年的全科醫生規范化培訓,但培訓后,人員流失情況比較嚴重。因此衛生部目前正在就醫學本科生和專科生畢業后的培訓時間、和基層服務的銜接等問題制定相關規定。(記者李秋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