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輿論社會意識形態的特殊表現形式。指相當數量的公民對某一問題的共同傾向性看法或意見。往往反映一定階級、階層、社會集團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其精神內核是群體意識。其現象外觀是議論形態。往往以擁護或反對、贊揚或譴責的方式對某一公共問題作公開的評價。其形成的因素為: (1) 存在某個涉及人們共同利益的問題或事件;(2) 有許多個人對這個問題或事件發表意見;(3) 在這些意見中,必有一種具有共同傾向性的意見;(4) 這種共同的意見會直接地或間接地對社會產生影響。其形成可來自群眾的自發;也可來自通過國家、政黨、社會團體以及大眾傳播工具(報刊、廣播、電視等)的有目的的引導,或兩者的相互轉化,即或先從群眾中來,然后經有關權威方面加以傳播;或先由有關權威方面提出,然后在群眾中傳播。街談巷議的影響有限,只有經過大眾傳播工具的廣泛傳播,才能把輿論凝聚起來,喚起人們對某一問題的注意。隨著傳播工具現代化,社會輿論的影響和作用越來越大。既可促進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又可影響政治的穩定和政權的鞏固。進步的輿論常常成為革命的先導。一定的社會環境和社會形態,需要一定的輿論環境和輿論形態相適應。因而政府和各種政治利益群體都非常重視,往往采用各種方法對社會輿論進行引導和控制。在現代社會,政府主要采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等方式對社會輿論進行控制,構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輿論戰略。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把“牢牢把握輿論導向,正確引導社會輿論”作為黨不斷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能力的重要內容,強調要“堅持黨管媒體的原則,增強引導輿論的本領,掌握輿論工作的主動權”。 社會輿論的和諧,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上述辭條引自奚潔人主編:《科學發展觀百科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