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百科
疫情下的恐慌,誰造成的?
“初一搶口罩,初二搶米,初三搶酒精,初四搶護目鏡,初五搶體溫計,初六搶手套,初七搶雙黃連口服液。明天初八,不知道搶什么?”這是前些天網絡上流傳的段子。
看著初七晚上的朋友圈,各大藥店前由于搶購雙黃連口服液而排起的長龍,我不禁在想,是什么讓原本老實躲在家里的人們冒著被感染的風險往人群里扎堆呢?——恐慌。
恐慌,是指受到了驚嚇或威脅而產生的內心不安,害怕、慌亂的狀態;在疫情影響之下,個人感覺到來源于不同層面的威脅:
1. 健康受威脅
原本身體狀況良好的人可以不用經常關注自己的健康,但是面對冠狀病毒,所有人都成了易感人群。這時,哪怕身體再好的人,都開始產生對死亡的焦慮,產生對健康狀況的不確定感。這是一種原始的,植根于心靈深處的焦慮。
早在遠古時期,人類經常受到野獸和疾病的侵襲,所以發展出焦慮情緒,以讓人類隨時保持警覺,避免危險。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日常生活已經無需隨時保持警覺。
但新型冠狀病毒的肆虐,卻喚起我們的死亡焦慮,再次失去暴露于自然環境中的安全感。
它也具有兩面性,一方面當這種焦慮適度時,會讓我們做好防護措施、避免出門以保護自己;另一方面,當這種焦慮過當時,會讓人持續地處在惶恐之中,心理狀態變得非常脆弱。
2. 自由受威脅
裴多菲這個名字不一定很多人聽過,但他的詩“金錢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可謂家喻戶曉,比金錢和愛情更重要的自由,使你擁有時毫無知覺,面臨失去時無法面對的東西。
一旦感染新冠肺,面臨的即是隔離治療,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失去自由,這是人們對疫情惶恐的第二原因。
為何有些疑似患者上演了逃逸式的手段來抗拒收治入院?從這個角度便不難理解了。在這個基礎上,他們還可能發展出各種不切合實際的災難化想象,比如醫院感染者多,沒病被治出病呀等等,最終導致荒誕的逃醫行為。
3. 資源受威脅
口罩、酒精、護目鏡、手套,這些人們平時壓根不會多買的東西,在疫情發生之后,成為人們爭搶的緊俏物資。越是稀缺,人們越一窩蜂地爭搶,甚至不管家里有沒有存貨,買了再說,生怕想用時買不到了。
因為酒精缺貨,某些網店發起拼單,一罐300ml的酒精售價近60元,是平時的6、7倍,有朋友與我分享了拼單,還慫恿我一次買多幾罐,被我阻止了,經過交談后他逐漸恢復了理智取消了訂單。
2013年9月,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森德希爾·穆萊納桑和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埃爾德·沙菲爾合著了《稀缺》一書,首次提出了“稀缺心態”的概念,指當我們感到缺少某種東西時,思維會集中于眼前的迫切需要,并使解決需要的能力變得更加敏銳。
但是它也有負面作用,一是會讓我們視野變得狹隘,忽視了其他重要信息;二是可能讓我們使人缺乏計劃性,容易急于求成,在匆忙中做出錯誤決定。
因為醫用防護用品的一度稀缺,以及疫情所帶來的安全感缺失,人們才在恐慌之下集中于眼前的需求,做出錯誤的決定,花高價格進行過量采購。
其實,當每個散在的個體處于恐慌之中,還不足以造成群體性的行為。
另一個重要的催化劑便是人的“從眾心理”。從眾心理是一個正常的人類心理現象,但是,當人們都存在于恐慌的情緒之中,某些可以暫時緩解焦慮的行為,或某些煽動性的恐怖言論,就會變得具有極強的傳染性。
比如口罩、酒精、護目鏡、手套、雙黃連口服液,緩解了人們的死亡焦慮,一旦看到朋友圈里有人在排隊購買,就爭相效仿。
而謠言,既成為不法商家或媒體利用的工具,也成為大眾擴散恐慌情緒的載體。看到身邊有好幾個人轉一條令人震驚的小道消息,不假思索、不問出處就趕緊轉發,很容易就造成一種群體性的恐慌氛圍。
所以,及時舉報謠言,認準官方媒體發布的消息很重要。
所以,是誰導致了我們的恐慌呢?是冠狀病毒,是謠言創造者,還是朋友圈,抑或囤積居奇的不法商家?從上文不難看出,他們也許都是外部原因,但真正創造出恐慌情緒的卻是我們每個人的內心。
那么,如何讓我們內心的恐慌情緒轉化為對疫情適度的警覺呢?
首先,避免災難化的認知加工,讓理性回歸。面對同樣的威脅,有的人反應適度,有的人過分恐慌,就是認知加工的差異導致的不同情緒反應。
比如有的人有些咳嗽就想到“完蛋,我是不是被感染了”而惶恐不安。
正確做法是及時帶上口罩,先留意觀察自己的癥狀,必要時先上網絡就診平臺進行咨詢。用積極的行動代替消極的思維發展蔓延。為了在某些特殊時刻迅速地回歸理性,你還可以試著跟身邊更理智的人討論你的想法或決定。
第二,避免信息過載而帶來更強的焦慮。如果自己對疫情信息比較焦慮敏感,可以給自己設置一個關注的頻率,如每兩小時關注一次,每次不超過10分鐘。其余時間要求自己回歸生活中的其他事情,如運動、娛樂、家務。
第三,你可以通過呼吸放松訓練讓自己平靜下來:可以采用“316”法則:
(1)吸氣,緩慢并深深地按“1—2—3”吸氣,約3秒種使空氣充滿胸部,呼吸應均勻、舒適而有節奏;
(2)抑制呼吸,把空氣吸入后稍加停頓約1秒;
(3)呼氣,要自然而然地,用約6秒時間緩慢而勻速地把肺底的空氣呼出來。在呼吸時可以想象著將緊張徐徐地被驅除了出來。每次訓練5-15分鐘,每天三次,會幫助你有效緩解部分焦慮。
第四,也許你在做放松訓練時,那些讓你焦慮不安的想法仍會在你腦中閃過,不要馬上抗拒它,把它當做你腦中的“流星”,見證它劃過你的腦海。
突如其來的恐慌情緒也是一樣,你無法左右它的出現,你需要做的是接納它,卻不被它帶著跑:接受恐慌,接受焦慮和恐懼的情緒,接受自己的脆弱,接受不確定感,不要否認和故意排斥它們。還可以告訴自己:“我確實有些敏感緊張,不過我可以不要太關注,做點別的會慢慢好起來的。”
第五,響應號召,認準官方的信息發布。積極響應政府和衛生部門的號召和統一安排。從官方的渠道正確了解疫情的信息,學會理性分辨,避免人云亦云,受不實信息蠱惑而產生不必要的負面情緒。一旦發現哄抬物價、造謠惑眾等違法行為,應及時舉報。
第六,愛身邊人,及好好活著,比什么都重要。愛是抵御任何消極情緒的良藥,好好愛自己,好好愛身邊愛你的人。
文:馬健文
責任編輯:殷水
上一條:世界七大著名心理學效應 下一條:怎樣擺脫焦慮,不讓它成為我們個人成長的絆腳石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