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至7月7日,西南石油大學“蓉城小柚子”暑期社會實踐隊的8名隊員深入新都區綜合社會福利中心正因敬老院,開展“三下鄉”志愿服務活動。此次實踐聚焦非遺剪紙傳承,將傳統技藝融入關愛行動,為敬老院老人與孩子帶來獨特文化體驗。
活動現場,隊員陳文進作為剪紙“小老師”,先向大家展示非遺剪紙的魅力——紅紙折疊翻轉間,剪刀游走勾勒,“福”字、花鳥等圖案靈動成型。考慮到老人和孩子基礎不同,隊員雷靖民、龔濤分組教學,從簡單的對稱圖案教起。78歲的李奶奶眼神不好,隊員石工9班的雷靖民便握著她的手,緩慢移動剪刀,一步步剪出“春”字輪廓。李奶奶感慨:“年輕時見過剪紙,沒想到老了還能重拾,這老手藝真有意思!”
小朋友們則對剪紙充滿好奇,拿著紅紙反復嘗試。隊員陳文進發現孩子易剪壞紙張,便創新用“模板輔助 + 創意發揮”方式,讓孩子先沿模板剪出形狀,再自由添加線條。很快,桌上鋪滿童趣滿滿的作品,有孩子把剪好的“小花”送給老人,瞬間讓傳統技藝多了代際傳遞的溫度。
剪紙間隙,隊員們還分享非遺故事,從剪紙起源聊到各地流派。油儲4班的陳文進講述陜北剪紙的粗獷風格,大數據2班王文軒介紹江南剪紙的細膩,讓大家明白小小剪紙里藏著的文化根脈。謝一民用鏡頭記錄下這些畫面:老人專注的神情、孩子求教的眼神、作品完成后相視而笑的瞬間,都成為非遺傳承的生動注腳。
這場活動,不僅讓敬老院充滿歡聲笑語,更讓非遺剪紙“活”在當下。實踐隊以青春力量,搭建起傳統技藝與老少群體的溝通橋梁,讓非遺傳承走出展廳、融入日常。當老人和孩子拿著剪紙作品合影,傳統文化的溫度,便在這一老一少、一剪一紙間,悄然延續,成為“三下鄉”最動人的文化傳承注腳。
全員合照

與小朋友一起剪紙

與老人親切交流

活動現場

剪紙作品
圖|謝一民 陳紫涵
文|胡燦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