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愛,就像一團火
發布時間:2011-05-12 撰稿: 編輯:jww 審核: 來源:
如果排放到空氣中,會對環境造成極大威脅,因此,捕獲、儲存和回注二氧化碳氣體已經刻不容緩。 我國油田的二次采油一般為注水開發,到了這一步,采收率也只有百分之三四十,大部分石油在儲層中難以采出。若使用注氣驅技術,能提高百分之十以上的采收率,既造福百姓,又保護環境,經濟社會效益巨大。 李士倫教授開展注氣驅技術研究已經有20余年了,特別是從西南石油學院副院長崗位退休下來后,他帶領團隊率先在國內圍繞注氣驅提高采收率進行了系統研究,其理論和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30多個油田,并且在海外油田應用。目前,驅氣驅提高采收率已被列為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他的科研團隊承擔了此項重任。 近年來,他常常應邀去油田講學,參加技術研討會。他是注氣驅研究領域的學術帶頭人,哪里需要就去哪里,每年跑現場十幾次,毫無保留地把學識和經驗傳授給年輕一代。 晚年的李教授,本該頤養天年,可仍不知疲倦地往返于學校和油田之間,這是為何?他小時候的經歷或許能告訴我們。 1935年1月,李士倫出生于浙江紹興,抗日戰爭期間,差點被日本飛機炸死。他飽受民族被欺凌的痛苦,總盼望祖國強大起來,以贏得世界的尊重。為此,他立志發奮讀書,中學期間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外圍組織——地下學聯。1954年,以優異成績選入留蘇預備班學習,1955年就讀于莫斯科古勃金石油學院,1960年以全優成績畢業,被學校授予“氣田和凝析氣田開發開采”專業工程師。 留蘇期間,他和同學受到赴蘇訪問的毛澤東主席的親切接見,聆聽了“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的著名講話。他說:“對祖國的愛是我力量的源泉,我愿意為我的祖國奉獻一切。” 這愛,就像一團火,化作生命的光和熱,獻給了他忠愛一生的祖國。 |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上一條:李士倫教授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工作者”
下一條:愛心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