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 間:2017年7月4日 15:00-18:00
地 點:校史館采訪室
人 物:彭良譯
訪談人:陳建
攝 像:曹剛 張魁武
文字整理:劉政發(學生助理)
文稿撰寫:陳建
文稿審核:姚明淑
陳:彭老師您好,我們是學校檔案館的工作人員,目前正在開展“石大記憶”項目的采訪工作,推出這個項目是為了搶救學校的文化記憶,留下石大歷史親歷者和見證人的記憶,在檔案館永久保存。今天想請您講一講學習、工作中經歷過的事情。

彭:你們這件工作非常有意義,我也很樂意與你們做一個分享。
當了八年助教
陳:1963年,您畢業于四川大學數學系,分配來到我校。當時,學校建校僅4年多,請給我們講述一下那時的情況。

彭:當時分配到學校時天氣非常熱。來到南充校區后,看到學校的情況與川大相比非常簡陋,房子比較少,老師也多是年輕教師。但是印象很深的是老師們都朝氣蓬勃,非常勤奮,對工作非常認真負責。學校領導和教研室對我們這些剛來的新教師非常關心愛護,專門委派了老教師來指導我們。老教師手把手地教我們如何上課、如何接觸學生,如何搞好教學等等,非常熱心,這讓我們很感動。盡管學校當時的教學條件很差,但是學校的那種精神還是讓我們青年教師感覺很溫暖。
陳:您一直到72年才開始上課,為什么當了8年助教?
彭:當時政治運動很多。我到學校來了一個月后就出去搞運動了,運動回來后只過了一年就到文化大革命時期了,一直到72年工農兵大學生進校,學校才恢復教學。其間我們還去貴州勞動了一年,當時我還參加了毛澤東思想宣傳隊下鄉去演出,羅平亞老師也和我們一起。所以,我當了8年助教。
為什么要參考函授教材
陳:把課上好,是一個教師永恒的追求。您在講授工科《高等數學》時,除了參考國內各種類型工科教材及有關的理科教材外,還經常參看蘇聯斯米爾潘夫、菲赫金哥爾茨所編的教材及魯金編的教材,還要參看一些函授、自學及輔導性質的書籍。請給我們講講您的教學故事。
彭:當時,我負責講工科的《高等數學》,由于教學的對象是剛從高中畢業來到大學的一年級學生,他們對大學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有很多不適應。因此在教學上,就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盡量使用學生易于理解的語言,由淺入深。在這方面我花了一些功夫,在講授時,除了參考國內各種類型工科教材及有關的理科教材外,還經常參看蘇聯斯米爾潘夫、菲赫金哥爾茨所編的教材及魯金編的教材。同時注意教學方法、教學藝術的探討。我還要參看一些函授、自學及輔導性質的書籍,以使學生易于接受我的課堂講授。
陳:您為什么要參考函授教材?函授教材能用于大學本科教學嗎?
彭:因為高等數學非常枯燥、非常抽象,初學者很難理解,不易接受。我在課后和學生聊天接觸的過程中,了解到學生們覺得這些抽象的東西不好辦,聽不懂,問了很多同學都有這樣的反映。怎樣才能把課講得讓學生容易理解,我想了很多辦法。我曾經上過函授的課,又專門去看了一些與《高等數學》相關的函授教材,就覺得這個東西很好,很值得借鑒。因為函授主要是自學性質的,所以函授教材在敘述方法、講解套路上就形成了它自己的特點——深入淺出,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內容敘述表達淺顯易懂,很容易讓人接受。所以我就把這些方法和套路運用于我的教學之中,結果效果很好,學生們很容易能夠接受,學習興趣就上來了。這一點用在那些邊遠地區來的,基礎較差的學生身上,效果尤其明顯,他們也能跟上教學進度了,并且樹立起了信心,愿意繼續學習。
陳:那您參看蘇聯教材是為什么呢?和函授教材不是矛盾嗎?
彭:教師也需要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更新自己的一些觀點,這些教材對于老師對一些高等數學問題以及概念的深入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同時,這也為了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擴寬自己的視野,增強自己的一些知識而自覺自愿去做的,老師不能原地踏步。

“引人入勝”的由來
陳:您的教學一直受到學生歡迎,在對學生的調查中較多學生反映“彭老師的教學方法有獨特的地方”、“教學非常出色,在調動我們學習積極性方面很有成效”、“老師的工作態度好,認真負責,深受我們愛戴”、“老師的教學效果很好”、“講課生動、肚子里有貨又倒得出來、本班講課最好的一個”等等。1973年,在一次全院組織的教學檢查及評教會上,邢汝霖副院長評價您的課堂教學“引人入勝”。1996年全校學生評選“我最喜歡的任課教師”活動中,您高票當選。請給我們講述一下您與學生的故事。
彭:首先你要從愛護學生的角度出發,在課堂教學中要認真負責,兢兢業業。學生就會感覺到老師是對他們很好,就會認認真真聽,記筆記。這給老師也是一個激勵,讓老師必須認認真真地去備課。把一些問題融會貫通,又將相應的概念用樸實的語言講述給學生。然后一步步讓學生來理解。這個過程中要觀察學生的表情,學生聽懂了會點頭,不懂會搖頭,這樣了解了學生的理解程度。所以首先你要有敬業精神,認真負責地講,這樣學生會產生共鳴,教學效果也相對來說會好一些。
邢汝霖副院長說我講課“引人入勝”這個話,是在當時學院組織的對任課教師教學評估大會上作總結時講的。當時,學校已招收了兩屆工農兵學員,這些同學由于基礎較差,學習比較吃力,特別是數學課有一部分同學基本聽不懂。學校就把全校學習比較困難的工農兵大學生組了個班,由我和黃老師一起擔任這個班數學課的教學,從《初等數學》講起。我主要負責幾何和三角函數。講幾何時我就采取由淺入深地逐步引入問題、分析問題、做輔助線,幫助學生思考。如果還是有學生聽不懂,我發現后會下來找他談話,詢問是不是老師講的內容抽象了還是講法不對頭,或者還是有其他什么問題,比如家庭問題等。如果是有畏難情緒的話就要鼓勵他,幫他解決問題,增強他的信心。還有就是運用好課堂提問環節,講到有的問題需要啟發,我就會提問;同時要觀察學生的反應,提問不會專門找那種不認真的。因為要是回答不上來很影響他本人的信心,也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并且也耽誤時間。在班上還有同學會在紙上寫一些問題給我,我回去給他寫一個簡答,然后下節課再給這個學生,還要關心他看懂沒有,沒懂還要講一講。我還經常給學生講高等數學的重要性,對培養一個人的思維、邏輯、運算能力具有重要意義,逐步提高學生的認識。
總之,想方設法把課講好,并且通過言傳身教,用自己的熱情去感染學生,有的學生甚至覺得學不好對不起老師。經過一段時間師生共同努力,這個班的絕大多數學生都有明顯進步,能夠跟上教學進度了,學生的反映也很好,在學校的教學評估當中受到了院領導表揚。

搞教學要憑良心做事
陳:您在理論研究建立數學模型及應用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其論文《不定常滲流問題的點源精確解及其應用》將所獲得的成果應用于油藏問題之中,并獲得“無液流”邊界、“常壓”邊界等若干問題的精確解,研究成果在石油工程中的應用具有理論指導意義。《點觀測分布參數系統的一個辨識問題》討論的問題及求解結果,對油氣田開發工程,特別是測井工程中存在的大量分布系統的問題具有廣泛地應用價值。請講講您的科研故事。

彭:我主要是搞了一些教學改革,科研搞得很少,談不上什么成果。基礎課老師要出成果很難,因為基礎課本身短期內看不到明顯效果,沒得那么多直接的收益;也沒有那么多科研項目,不容易發論文,評職稱、獎勵都比較困難。并且老師也沒有精力去搞科研和寫一些東西。
陳:為什么沒有精力?
彭:因為有那么大的課時量,同時還要認真備課。盡管有些課已經上了幾十年了,但我現在都還是要認真備課,因為你課堂上哪個符號錯了你就推不下去了,并且還有許多新知識、新變化需要補充進去,所以必須要認認真真去備課;還有如何去講,如何引入,這些都是要好好考慮的。現在,我每上一門課之前,講稿都要重新寫,也要做習題,考慮給學生布置怎樣的習題,要達到怎樣的目的。考慮不周也許就出問題了,一旦出錯,對學生影響不好,對教師的威望也有很大影響。搞教學要憑著良心做事。
陳:回首您在我校任教的35年,您潛心致力于教書育人,先后獲得四川省普通高校第一屆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石油工業有突出貢獻教育專家”、 “八五”期間石油教育先進個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等榮譽。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優秀教師,您體會最深的是什么?

彭:我能夠在工作中取得一點成績,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領導關愛。數學是基礎課,基礎部的兩個老主任董奉誠和江茂澤對我幫助都很大;二是教研室同志之間的相互關愛,對我的關心支持也很大;三是自己本身也要有敬業的精神,教書育人,言傳身教一直要堅持。尤其是對于搞基礎課教學的老師來說,要成為一個好教師,還要有奉獻精神,嚴格地要求自己。

彭良譯教授將珍藏的油建系儲運95級全體同學贈予的字畫捐贈給檔案館
【人物簡介】
彭良譯,男,漢族,教授,1938年11月生,四川省夾江縣人。1963年畢業于四川大學數學系,畢業后到西南石油大學從事教學工作,主講《高等數學》及《高等工程數學》、《概率學》、《拓撲學》等課程。嚴謹執教,講究教學方法,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多次獲西南石油大學及石油高校優秀教學獎。1989年獲四川省高等院校第一屆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個人獎)。1999年獲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承擔過校級及集團公司重點教育科研項目,主編《高等數學》,發表論文近10篇。1992年被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授予“石油工業有突出貢獻教育專家”,1998年榮獲集團公司“八五期間石油教育先進個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