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下午,由我校文法院主辦的道德講堂活動在圖書館報告廳舉行。此次講座由文法院老師張江龍擔任主講人。
講座開始,張江龍分別對“道”和“德”的含義進行解釋。他講到,道德是調整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互相關系的行為規范,代表著社會正面價值取向。道德使人們認識到自己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應負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道德涉及的是“利”與“義”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己”與“己”的關系。
張江龍以林毅夫為例,為大家講解了道德的深層內涵。張江龍為在場學生介紹林毅夫的生平事跡,并播放了一段林毅夫的專訪視頻,視頻中講到林毅夫從臺灣孤身回到大陸,為祖國的經濟學研究做出了突出貢獻。期間,林毅夫前往芝加哥攻讀經濟學博士學位,后擔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副行長。林毅夫在專訪中講述自己當年從軍校毅然“游”回大陸的原因,講述自己為什么要從事經濟學研究,總結自己后來的留學收獲以及擔任世界銀行行長職務中所歷經的考驗。林毅夫,一心盼望祖國統一,用行動表達自己的追求,追尋內心的平衡和幸福。
看完視頻后,張江龍請在場學生就“國”、“業”、“家”三方面談談觀后感。2011級社工的張河亮、杜冰陽和2011級公管的羅云飛三位同學分別表達了自己的感受,他們就社會現狀以及自身專業談到作為大學生,應當怎樣達到國、業、家三者之間的平衡,整個發言過程贏得了在場師生的掌聲。
張江龍講到,林毅夫的行為是對祖國對民族的自信,林毅夫為了國家,離開“小家”,不計較個人利益,不受眼前誘惑,始終執著于對事業的追求,為事業鞠躬盡瘁。接著張江龍為在場師生展示了林毅夫出國留學期間所寫的一封家書和林毅夫在國內外的社會兼職和工作業績。
“林毅夫,了不起,他找到了國、家、業之間的平衡,我們是否做到了呢?”張江龍由林毅夫的故事向在場師生提問。最后,本次講座在全體師生合唱的一首《國家》中結束。(校報記者團 汪若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