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社交網站和微博等交互型網絡媒介的興起標志著互聯網進入Web2.0時代。通過互聯網,人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媒體”,發表自己的觀點言論,很多學者認為網絡“自媒體”時代已經悄然而至。在這一背景下,傳統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猛烈沖擊,教育實效性持續下降,面臨著三大挑戰:一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要更好地適應網絡時代;二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權威性遭到削弱;三是話語體系不一致阻礙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入心入腦”。面對網絡時代的挑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該如何提高科學化水平?
學生的自主性,我們如何尊重?
網絡時代大學生群體自主性不斷增強,思想表達更具個性化,喜歡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善于借助網絡表達自我。學生的這種自主性應當保護和肯定。我們要挖掘網絡媒介的載體作用,暢通訴求反饋渠道,更好地了解學生,掌握他們對教育活動的真實感想。同時,我們更應當尊重這種自主性。教育活動不是步調統一、強調服從的軍事訓練,教育的內在價值和個人價值需要我們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一個創新的中國需要人人在思,人人在想。如果我們用心理解,善于引導,這種自主性就可以結出獨立自主思考的果實,成為學生不斷追求卓越進步的內在自覺。尊重自主性,要抓住“需求”這個關鍵詞。需求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也是人們行動的基礎和出發點。大學生接受高等教育,是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社會群體,他們的主要需求是實現自我發展,贏得社會尊重的高層次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就要著眼于幫助大學生實現這種需求,在深刻分析把握這種需求的基礎之上,切實做到“以學生為本”。要以提升學生的品格道德修養、促進學生綜合發展為目標,讓這一目標與學生的個人發展需求緊密契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內化成為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內在需求,形成強大的教育內驅力和教育自覺。
教育渠道和教育資源的選擇性,我們如何備選?
伴隨互聯網技術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不斷深化,大學生群體也面對著日益多元的選擇,這就決定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看菜下鍋”,為大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多樣的選擇,成為大學生樂于選擇的備選項。首先是網絡與現實的選擇。當前,大學生青睞網絡,熱衷于網絡生活,習慣性地將網絡生活與現實生活緊密捆綁在一起,甚至離開了電腦和手機就會不舒服、不開心。面對這一形勢,我們要充分發揮網絡所無法比擬的高校智力資源和品牌效應,激發學生對學校的現實歸屬感和自豪感。要不斷豐富校園文化內涵,進一步建設實踐型校園文化,著力發掘文化育人功能,號召組織學生向實踐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讓知行合一的理念深入人心,用具有內涵的校園文化吸引學生,使學生成為校園文化的建設者和受益者;其次是校內、校外網絡的選擇。當前,我們的數字化校園建設要有緊迫意識,要大步快追,將最新的互聯網技術引入校園網絡,使網絡技術與高校的優勢資源無縫對接,構建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和服務性于一體的優質校園網絡。以北京外國語大學為例,在SNS網站蓬勃發展的背景下,學校將SNS社交網站元素注入數字化校園建設,創新推出“數字北外”校園SNS,實現了校園網絡資源供給方式,師生交流模式和宣教平臺建設創新,既保證了校園網絡資源的豐富齊全,又能為師生量身定制個性化網絡使用模式,用優質的校園網絡資源和卓越的用戶體驗,吸引學生主動使用校園網絡,提升用戶使用黏度。
教育過程的交互性,我們如何參與?
交互性是Web 2.0時代互聯網最顯著的特征。SNS社交網站、微博等網絡媒介的興起,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微信、米聊等即時通訊類軟件廣泛流行,極大提升了網絡使用的交互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再是單向的灌輸式教育,應當充分利用好這種網絡傳播交互性的特征,教育者與被教育者要在雙向交流探討中研究問題、尋求共識,提升教育實效性。那么,我們如何更好地參與這種雙向交流?對于高校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必須要轉變工作作風。一方面,要深入到學生習慣和熟悉的網絡環境中,充分發揮網絡媒介交互性強的優勢,傾聽學生心聲,收集學生意見,著力創新學生合理參與學校管理事務的新模式。在北京外國語大學的“數字北外”校園SNS中,學校搭建起開放的討論平臺。學生對學校發布的每項工作文件和通知,均可快捷方便地與負責該文件的職能部門進行線上交流,實現了管理、教育活動的有效互動。學校還先后發起了“校園道路與建筑命名征集”網上投票活動、“我為北外建一言”等網絡互動活動,獲得學生的熱烈響應,有效促進了學生參與學校管理建設。另一方面,要以不斷加強自身學習作為轉變工作作風的重要保障。毛澤東同志曾講道:“情況是在不斷的變化的,要使自己的思想適應新的情況,就得學習。”我們既要學會使用網絡媒介突破思想政治教育的時空界限,打破原有的地域限制,使原有的相對固定的教育對象和教育場所變成社會性的、開放的立體式教育空間;又要吃透摸清博客、SNS網站、微博、微信等網絡媒介的優勢和使用規律,開展交互性強、針對性強、受學生歡迎的網絡教育活動。
人才培養的多元性,我們如何彰顯?
網絡虛擬世界中價值多元、文化多元、信息多元,信息來源廣而新,學習資源種類多而全,對大學生的思維意識和知識構成產生了深刻影響。自古以來,我們所提倡和追求的教育是因材施教的個性化教育,而不是割麥子一般的“齊整式”機械化教育。當代高等教育要傳承好中華民族傳統教育思想的精髓,兼容并包,尊重多元,鼓勵思想解放,強調個性化人才培養。網絡時代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以實踐和學生滿意作為檢驗工作成效的唯一標準,要彰顯多元性,自信十足地包容不同的聲音。大學生群體是素質較高、思維活躍、心系國家的進步群體,他們對國家、對社會、對學校存有一些疑問,或者是一些批判性質疑是正常的。有學者說,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在中國五千年歷史中是最需要思想的時代。鼓勵每個學生獨立思考,掙脫思想上的禁錮,是我們高等教育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進步之道,更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所不可缺少的大度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