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學研究融入文學教育
趙煥亭的學術著作《中國現當代文學與文學教育研究》受到專家學者的關注。劉勇先生認為,文學教育的載體是文學作品,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通過成為語文教材的課文而得以傳播和普及。在文學研究日益背離文學實踐,背離文學精神的今天,趙煥亭的現當代文學研究走出了象牙塔,與中小學語文教育充分結合。她的研究不是為研究而研究,而是為現實需要而研究,是為提升民族人文素質而研究。孫德喜先生指出,趙煥亭“以史帶論,論從史出”,史論結合,令人信服。
這里我在兩位先生論述的前提下補充一個例子,從而說明趙煥亭如何把文學研究與文學教育進行有機的融合。
朱自清的《背影》是公認的散文經典名作。上世紀50年代初,《背影》被扣上了“小資產階級情調”的帽子,從語文教材里刪除了。改革開放后《背影》隨即又被各種版本的語文教材紛紛重新入選,《背影》又重現了它往日的光輝。趙煥亭根據《背影》在文學教育中大起大落的現象,梳理了《背影》的教學史,從而總結出《背影》在文學教育中的三個時期:1925年到1950年,“春暉時代”;1950年到1976年,“寒冬時代”;1978年至今,“夏日時代”。
人們從這三個時期的劃分及其冠名自然意會到其含義,并悟出《背影》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境遇。趙煥亭理清了《背影》的“身世”后,她讓學生認真閱讀文本,深入挖掘《背影》豐富的文學價值及人文素養,培養學生多維的思考與鑒賞力。如她對學生提問道:你們認為《背影》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學生有的說,表達了父親對兒子深摯的愛;有的說,表達了兒子對父親深深的懺悔;有的說,反映了那個時代人民生活的困苦;有的說,透露了父子間的不和諧……
針對學生的回答,趙煥亭進一步啟示說,前三種說法從課文中容易看到,而第四種說法似乎在課文中不太明顯,大家仔細想辦法把它找出來。學生們經過查找,梳理出了幾處心理描寫,如“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什么要緊的了”,再如“我心里暗笑他的迂”,還有“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趙煥亭繼續啟發學生:你們說這些心理描寫、重復敘述反映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學生紛紛舉手說,表示了兒子嫌父親啰嗦,還有兒子想擺脫父親的管制,要獨立去辦事,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等。趙煥亭就著學生的發言進一步提問:你們說這些重復的敘述在作品中起了什么作用?學生說,這是一種修辭手法,是為了加深印象,要讀者再三思考兩代人之間怎樣才能正確解決“代溝”的問題。趙煥亭總結道:“大家的這些說法是在認真閱讀中發現的,具有創造性,我們這節課可以叫做《背影》的創新閱讀課。”
趙煥亭把對《背影》的研究成果,成功地運用到文學教育中,它的效果是看得見的,既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質,也提升了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和寫作的修養。
上一條:學術管理越來越精細 學術研究越來越粗放 下一條:賈鳳姿:思政教育重在立德樹人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