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慶祥、邱耕田、王虎學在《哲學研究》2012年第8、9期撰文認為:馬克思主義就其本義而言,是站在大眾立場、為大眾立言、為大眾提供現世智慧并極力維護大眾利益的學說,但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世界中,為什么馬克思主義卻與大眾漸行漸遠呢?原因很多,其根本原因之一在于:我們沒有完整而準確地理解馬克思主義,沒有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進而導致了對馬克思主義的種種誤解,把完整的馬克思主義變得支離破碎。所以,從整體上來理解馬克思主義,進而恢復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形象,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的一項重大課題。
文章指出,整體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首先,整體性內在要求并體現為科學性與階級性的統一、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一。其次,唯物史觀、剩余價值學說和科學社會主義只有作為一個整體,馬克思主義才能誕生。最后,當列寧把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作為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的時候,實際上就蘊含著一個前提,即馬克思主義是一個整體。
文章認為,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完整圖景具體呈現為以下八個方面。
1.“形成”的整體性。從馬克思主義的形成來看,馬克思繼承了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法國空想社會主義的合理成分,又以一種“整合—創新”的視野超越了它們的局限,把唯物史觀、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基本方面整合在一起,進而創立了馬克思主義。2.“主題”的整體性。馬克思主義的形成始終是圍繞一個主題進行的,這就是“破解資本占有勞動的秘密與實現無產階級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3.“方法”的整體性。方法取決于問題的本性。問題的整體性內在要求用整體性的方法來分析問題。具體體現為科學性與價值性的統一;經濟問題哲學分析,經濟問題政治解決。4.“理論”的整體性。運用整體的方法破解整體的問題,必然產生整體的理論。從馬克思主義的內在邏輯來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整體性首先集中體現在其核心理論即人的理論的內在邏輯的完整性上。5.“發展”的整體性。馬克思主義形成以后,其理論處在不斷完善、發展的過程中。雖然在不同階段針對不同的問題,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有不同的側重,但其前后的發展過程是朝著“整體性”的目標前進的,也可稱之為“連續性成長”。6.“形態”的整體性。馬克思主義在其形成和發展中呈現為不同的形態,即強調馬克思主義政治性的“政治形態”、突出馬克思主義學術性的“學術形態”和注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大眾形態”。7.“功能”的整體性。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在其功能上集中體現為解釋世界與改變世界的統一。8.“敘述”的整體性。馬克思、恩格斯在敘述其新世界觀及理論學說時,常常是著眼于唯物史觀、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有機統一,即:唯物史觀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政治經濟學是對現實生活世界的總問題進行的具體分析,科學社會主義是得出的結論。
文章指出,應該運用“整體性”的框架來完整理解和科學對待馬克思主義。當前,我們要完整理解并科學對待馬克思主義,不僅要把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揭示出來,更為重要的是要有高度的理論自覺和追求,即把“整體性”作為一種框架,來重新解讀經典馬克思主義,重新認識馬克思主義發展史,重新把握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
(戴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