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也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旗幟”,同時要求立足新的實踐,毫不動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繼承創新科學社會主義的巨大思想威力和改變中國各方面面貌的巨大實踐威力,充分證明它不僅能夠把中國帶向現代化,而且能夠創造人類社會現代化的新模式、開辟現代化的新路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辟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的新路
現代化是近代世界歷史發展的一條主線。在西方國家此伏彼起的現代化浪潮中,飽受欺壓和屈辱的中國人民也在逆境中積極探尋自己的現代化道路。在經過反復的歷史比較和選擇后,中國人民選擇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作為一條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嶄新道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具有明顯的獨創性與優越性。
這是一條推動發展中大國邁入現代化的新路,帶來的是世界上最大規模人口的現代化。在過去300多年間,世界上只有歐美、日本等國家不到10億人口實現了現代化。中國的現代化涉及13億人口,是當今世界人口規模最大的現代化。而且,對于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大國來說,大量依靠外部要素資源、過度消耗資源能源的現代化舊路已經走不通,而必須充分發揮“后發優勢”,充分借鑒世界現代化進程中積累的一切文明成果和經驗,利用合作共贏的國際環境,抓住機遇加快推進現代化。從實際情況看,中國用30多年的時間,初步解決了從農業社會轉變為工業社會、從傳統封閉式社會轉變為現代開放型社會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為實現現代化奠定了堅實基礎。不僅如此,從探索新型工業化道路到建設創新型國家,從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充分表明中國正在探索一條發展中大國邁向現代化的新路。
這是一條在社會主義制度條件下推進現代化的新路,證明現代化的模式并不僅是資本主義條件下的西化模式。現代化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和共同愿景。然而,一提到現代化,似乎都是與西化密切聯系在一起的,人類社會現代化的實現路徑和模式要么是從西方資本主義世界中原生,要么是學習仿效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形態和發展模式。實際上,現代化的模式并不只有西化這一種模式。中國在面對經濟文化十分落后的特有難題與困境時,選擇了一條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推進現代化的道路,創立了發展中大國推進現代化的新模式。歸結起來,中國的現代化是以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依托、以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路線為指導、以體現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為旨歸、以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為目標的現代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完全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和現代化的一般要求。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作為現代化的新模式必將展現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這是一條在東方文明古國推進現代化的新路,昭示現代化同樣可以植根并生長于深厚的歷史文明底蘊之中?,F代化是推進社會歷史文化變遷和制度變革的過程,是復雜而深刻的社會變革過程,也是內因與外因等多種因素相互影響、相互融合、共同作用的結果?,F代化最早發端于英國,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和宗教改革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推動了包括私有財產制度、民主政治制度等在內的現代化制度創新。通常認為,東方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不利于自發性地產生現代化,但可以在現代化進程中發揮積極作用。事實也證明,儒家文化在東亞國家和地區的現代化進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中國作為儒家文化的發源地,在這方面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族特色表明,把馬克思主義先進思想、西方發達國家現代化文明成果與本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必將使中國這一東方文明古國在現代化進程中煥發蓬勃的生機活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路徑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人類社會的普遍理想。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要求全面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領域的現代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于全面推進現代化有著獨創的理論體系和實現路徑。
推進以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為目標的經濟現代化。經濟現代化是現代化的重要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這方面所進行的探索,最為突出的一點就是創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使之成為推進經濟現代化的體制基礎和動力源泉。當前,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中國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這必將更有力地推動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進一步彰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強大生機活力。
推進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政治現代化。中國的政治現代化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政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基本要求。中國現代化的性質和特征,決定了執政黨自身的現代化以及黨的自身建設在現代化進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黨的自身建設,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成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法寶。
推進以增強凝聚力、激發創造力為核心要求的文化現代化。文化現代化是現代化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現代化以經濟現代化、政治現代化等為基礎,并對經濟現代化、政治現代化產生巨大的反作用。在當代中國,文化現代化正在有序推進。黨和國家積極探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有效途徑,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轉化為人民群眾的自覺追求,不斷增強先進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推動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立足于體現時代要求,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的創新,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升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質量。
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促進社會和諧為目標的社會現代化。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現代化的應有之義和必然要求。黨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將社會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在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重視加強社會建設就是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擴大公共服務,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就是要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妥善協調各種利益關系,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社會公平正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深刻揭示了現代化新路的價值指向
中國推進現代化的過程作為世界現代化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既堅持以寬廣的世界眼光借鑒世界各國現代化的經驗,又立足本國的基本國情和文化傳統而不盲目照搬別國模式,成功開辟了發展中大國以社會主義制度形態實現現代化的嶄新路徑,從而極大地豐富拓展了世界現代化的道路。
確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制度優勢,豐富了后發國家現代化的路徑選擇?,F代化是由西方發達國家首先開啟的,發達國家在整個現代化進程中占據了主導地位,所以現代化似乎與資本主義有著不可割裂的聯系。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大多屬于后發式、外生型現代化,后發國家自主選擇現代化道路自然要受到西方發達國家現代化固有模式的影響和束縛。中國的現代化之所以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取得顯著進展,特別是能夠有效避免陷入后發國家現代化困境,從根本上講在于選擇了符合中國國情、順應時代潮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當然,這一制度也有一個不斷完善和發展的過程。我們通過改革開放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既避免傳統社會主義模式的弊端,又摒棄資本主義現代化的固有模式和制度缺陷,為后發國家現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鑒。
堅持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統籌現代化事業,超越了西方早期以物為本發展模式的局限。由于資本主義與市場經濟的聯姻,在早期西方國家形成了工具理性至上的思維方式和以物為本的發展模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馬克思主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理論,明確提出以“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展觀,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增進人的幸福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本質要求和目標歸宿,實現了對以物為本發展模式的超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制度上確立了人民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始終從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努力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強調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提出了引領世界現代化潮流的新主張。胡錦濤同志指出,我們要“努力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實現各方面事業有機統一、社會成員團結和睦的和諧發展,實現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的和平發展”??茖W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主張,是站在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高度對當代中國如何推進現代化事業的科學回答。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既內含世界現代化進程中的共同性要求,又具有開辟現代化新路的特殊性內涵。作為對現代化路徑的新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注重發揮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注重把謀求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價值訴求與謀求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價值訴求相融通,更顯得境界高遠、前景廣闊。
?。▓坦P:孫肖遠 章壽榮 布成良 江里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