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政府工作報告》從“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推進政府自身建設”到“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不斷強調“改革”。今年第十一屆人大五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加快推進政府改革”。“政府改革”第一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中國的政府改革已然起步。
  “政府改革”呼之欲出
  1978年中國從農村經濟體制開始的“摸著石頭過河”的“漸進式”改革,以后逐漸推進到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國有企業改革、行政體制改革等,并由此帶來了包括意識形態、價值觀念、行為準則等方面的非正式制度變革。這種循序漸進、溫和推進的改革,不斷擴大新因素的增量,逐漸以新代舊,是一種“增益型”改革,因而很快得到社會認同。
  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已經證明,“摸著石頭過河”型改革是一種穩健和安全的改革模式,因而也是成功的模式。所以,中國得到了平穩和長足的發展,取得了舉世公認的巨大成就。但是,歷經30多年改革開放,催生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社會巨大變化的改革動力已經出現慣性疲勞,中國改革已經從當初“摸著石頭過河”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步入各方面、各層次的利益相互交織、盤根錯節,改革的“增量”和“存量”形成聯動的復雜階段。隨著現代化和市場經濟進程的推進,社會矛盾愈益復雜凸顯,而且還積累了大量新問題、新矛盾,諸如官民矛盾、勞資矛盾、貧富矛盾、由征地拆遷所引發的社會矛盾、由流動人口所引發的社會矛盾以及由對以往歷史遺留問題的“倒找”行為所引發的社會矛盾等,皆有上升擴大的可能性。面對如此復雜的情勢,“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已經難以有效應對,社會矛盾倒逼“政府改革”來臨。中國需要啟動新的、具有“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的改革作為引擎,才能可持續發展。
  政府,是當今中國社會一切矛盾的聚焦區,政府改革始終是改革的重中之重。現在,人們越來越期待能夠克服現有改革在某些方面存在的分散化、表面化、簡單化缺陷,更全面、更深入、更科學地制定政策制度,能夠超脫地方利益、部門利益、個人利益之上,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社會資源與利益,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改革阻力、最大程度地凝聚改革共識、最大范圍地形成改革動力的政府改革。可以說,在知識、信息和技術的獲取方面中國已經和世界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優越的制度成為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核心要素的背景下,中國經濟要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就需要克服制度創新疲勞癥和充溢社會的“精神懈怠癥”,需要尋找繼續保持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新的動力源和引擎,為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提供充滿活力的制度保證。因此,以政府改革、體制創新為龍頭的制度創新,勢在必然。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近幾年來,《政府工作報告》不斷強調改革。今年的第十一屆人大五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加快推進政府改革”。“政府改革”第一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
  “政府改革”需頂層設計
  社會矛盾倒逼型的政府改革是中國改革的深水區,與過去改革相比,呈現出明顯不同的特征。
  首先,改革共識形成的難度較大。隨著社會的劇烈轉型,社會整體利益結構要進行全方位調整,社會各個群體的經濟位置和社會位置要重新洗牌。在社會利益結構進行重大調整的改革過程中,此群體的利益增進,往往意味著彼群體的利益損失,反之亦然。從某種意義上講,社會各群體之間現在已經形成了某種非互惠互利的局面,以往那種參與改革者皆為贏家的情形已經不復存在。其次,改革的阻力相對較大。政府改革必然觸及一部分人的利益,某些利益集團會千方百計地加以阻攔,這無疑增大了改革阻力。再其次,改革的彈性空間相對較小。由于社會矛盾造成的廣泛壓力的存在,使得整個社會對于改革失誤的包容空間大幅度縮小,尤其是允許政策試錯的空間在縮小。政策一旦有誤,很快就會形成直接的現實負面影響,進而使得相關社會群體產生不滿。
  因此,要使政府改革有所突破,必須周密、細致地做好頂層設計,以整體化推動型改革逐漸替代社會矛盾倒逼型改革。具體來說,要特別注重以下幾方面工作:
  第一,有明確的頂層設計。要以社會公正為基本理念進行基本制度和政策的設計安排。真正的社會公正,不應只是對哪個特定群體有利,而是應當對所有群體都有利;不僅要使全體人民共享社會發展成果,而且要為每一個社會成員的自由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所以,基于社會公正的基本制度和政策安排,能夠為社會各個群體所接受,因而具有可持續性。另一方面,需要制定一個周全、長遠的改革時間表,頂層設計需要落實而變為具體的改革任務。
  第二,把握住改革的主動權。政府改革的主動性既來自對現實狀況的清醒判斷,也來自責任和勇氣。改革是一場巨大的變革,是歷史潮流。政府要注重在宏觀層面上進行主動的改革,要在規范公權、理順利益格局、治理行業壟斷、推動民營企業發展、改善民生、藏富于民等大的事情上進行改革,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拘泥于微觀層面的改革。
  第三,政府改革還要注重連帶性的改革策略,既需要頂層設計,同時也需要智慧,積極尋找方法,攻克難點,從解決老百姓最關注的社會矛盾入手,推動政府整體領域的改革。這樣不僅可以相對有效地減緩改革阻力,而且可以有效地擴大改革成果,取得連帶性的、事半功倍的改革效果。
  “政府改革”需循序漸進
  第一,選擇好政府改革的突破口。政府改革要想取得新的突破,就要選擇好老百姓最關心、矛盾最集中的地方作為突破口,然后循序漸進,整體推進。努力改善基本民生狀況和建立完善的現代法律制度,是政府改革兩個最為有效的突破口。對民生基本狀況的改善,有助于使民眾對改革形成一種積極認同的態度,進而有助于改革進程順利推進。而以建立完善的法治為契機,不僅有助于確立社會正常運行的基本秩序,使社會各個群體之間的良性互動有章可循,使改革和發展得以有序推進,同時可以有效維護公眾的基本權利,有效防止公權力的擴張,有效解決既得利益群體問題,進而有效減少改革的阻力。
  第二,擴大民主是政府改革的目標。改革的目的是為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因此,政府改革本身就要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使廣大的老百姓在公共決策過程中有更多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政府改革要求政府放下身段,巧用網絡平臺,讓公眾的聲音更快捷、更方便、更有效地進入政府的公共決策視野,暢通與網民互動和溝通的有效渠道,并且使這種民主決策、民主監督形式不斷科學化、制度化。
  第三,轉變職能是政府改革的主線。政府自身改革的最大阻力也來自于政府自身,突破政府運行中同科學發展和市場經濟已經不相符合、不相適應的行政權力配置結構和部門利益,加快機構改革、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財政管理體制改革、投資體制改革、大部門制改革、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社會管理創新等,大刀闊斧地糾正政府自身錯位、越位、缺位等問題,從而化解社會矛盾。正確認識和明確界定政府與市場、企業、社會的關系,是政府改革的首要問題,也是改革的關鍵。
  第四,廉政建設是政府改革的必然。執政黨的最大危險就是腐敗,若反腐敗不力,政權的性質就可能改變。因此,政府改革必須抓住“反腐敗”這個關鍵,嚴格依法設定、實施、清理、規范行政審批事項,嚴禁領導干部插手政府采購、工程招標、土地礦業權拍賣等經濟活動,嚴格禁止領導干部插手公共資源交易,嚴格執行領導干部廉潔從政各項規定,堅決查處各類違紀違法案件,嚴厲懲治腐敗分子。從破解政府自身的不足、糾正自身的錯誤做起,將反腐敗作為政府改革的重要任務。只有政府成為廉潔的政府,政府改革才算真正見了成效。
  第五,提高行政效率是政府改革的落腳點。行政效率是衡量政府各級行政機關工作好壞、行政管理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是影響一個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也是政府改革的落腳點。政府改革的落腳點,包括減少行政審批、規范行政流程、壓縮行政開支、加強績效考核、強化群眾監督、落實行政問責等,切實提高行政效率,為老百姓多辦事、辦實事。
  第六,主動型、漸進式是政府改革的路徑。在某種程度上說,政府改革是一場革命,它面臨著很多困難,要克服很多障礙,因此,改革絕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主動出擊、穩步推進。只有這樣,才能使改革取得成效,不至于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