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長方式經濟增長的結構類型。這一概念于20世紀中葉在蘇聯東歐國家形成。蘇聯學者把經濟增長方式分為“粗放式增長”和“集約式增長”兩種類型。我國計劃經濟時期沿用蘇聯的相關理論和做法。20世紀80年代后期,我國開始注意和重視經濟增長方式對經濟發展的影響。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要從粗放經營為主逐步轉上集約經營為主的軌道”,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繼續堅持“促進整個經濟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1995年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提出兩個根本性轉變: 一是經濟體制從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二是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胡錦濤在中共十七大報告中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代替“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指出,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調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這一概念的轉變,對于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ㄉ鲜鲛o條引自奚潔人主編:《科學發展觀百科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