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岡山被稱為“中國革命的搖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奠基石”,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創建了中國第一個紅色革命根據地,開辟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也為我們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井岡山精神。作為艱苦奮斗精神的源頭,井岡山精神通過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巖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不斷豐富和發展,在中國革命和建設過程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作為艱苦奮斗精神的源頭,井岡山精神通過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巖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不斷豐富和發展,在中國革命和建設過程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從軍長到伙夫,一律吃五分錢的伙食”
記者:井岡山精神是在什么樣的艱苦環境和斗爭實踐中產生的?
李小三:提起井岡山時期的革命斗爭,有一首歌謠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紅米飯,南瓜湯,秋茄子,味道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軟又黃,金絲被兒蓋身上,不怕北風和大雪,暖暖和和入夢鄉。”這首歌既是對紅軍艱苦生活的真實反映,又是對紅軍奮斗精神的生動寫照。
當時,國民黨軍隊對井岡山根據地實行軍事上“圍剿”、經濟上封鎖的政策,妄圖把紅軍餓死、困死。但是英勇的紅軍沒有被艱苦的生活和極度的困難嚇倒,毛澤東、朱德等紅軍領導人與官兵同甘苦、共患難,“從軍長到伙夫,一律吃五分錢的伙食”。為了解決食鹽缺乏的困難,廣大軍民把房屋老墻上的土取下來熬硝鹽。紅軍醫院缺少醫療用具,醫務人員就自制竹刀、竹鑷子等代替。為儲備糧食,毛澤東、朱德帶領紅軍將士從井岡山下挑糧上山。為了安定群眾生活,根據地軍民白手起家,先后創辦起修械廠、軍械廠、紅軍棉被廠、紅軍印刷廠等。
正是因為有了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精神,井岡山根據地才得以鞏固和發展起來,實現了“邊界紅旗始終不倒”。
井岡山精神集中體現了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
記者:您覺得井岡山精神主要內涵有哪些?在中國革命史上發揮了什么樣的作用呢?
李小三:井岡山精神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在井岡山艱苦卓絕的斗爭中鑄就的,其主要內涵包括“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于勝利”,集中體現了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
井岡山的斗爭建立了第一個共產黨領導的農村革命根據地,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而勤勞儉樸、自力更生、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艱苦奮斗作風正是井岡山革命精神的精髓之一。這些優良作風在黨的奮斗歷程中一以貫之地傳承下來,無論是革命歲月中的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巖精神、西柏坡精神,還是新中國成立以后的兩彈一星精神、大寨精神、大慶精神等,都包含了井岡山精神的精神內核。這些都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是我們永遠的精神家園。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同樣需要井岡山精神
記者: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繼承和發揚以井岡山精神為代表的優良傳統和精神?
李小三:20世紀60年代,毛澤東同志重上井岡山時深情地說,為了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不少革命先烈犧牲了自己的生命,沒有過去井岡山艱難的奮斗,就不可能有今天。他希望大家“艱苦奮斗的精神不要丟了,井岡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丟了”。鄧小平同志在20世紀70年代初到茅坪參觀時語重心長地說:“井岡山精神是寶貴的,應當發揚。”江澤民同志在20世紀80年代末參觀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時,寫了“繼承和發揚光榮的井岡山革命傳統”的題詞,他還指出:“中國革命離不開井岡山精神,實行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同樣需要發揚井岡山精神。”2009年,胡錦濤總書記在江西考察時強調指出,“奪取中國革命勝利離不開井岡山精神,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同樣需要井岡山精神”。
我們要進一步發揚井岡山精神,一是要長期堅持艱苦奮斗等優良傳統和革命精神教育,在全社會形成良好氛圍;二是黨員領導干部要自覺加強黨性鍛煉和黨性修養,自覺抵制腐朽思想侵蝕;三是各級領導干部要以身作則,帶頭克勤克儉、艱苦奮斗;四是要加強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同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