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一篇題為《從某重點高校論文評級看意識形態之爭》的網文和中國人民大學邱海平教授發表在《環球時報》的題為《中國經濟學教育嚴重西化》的文章,重新勾起了人們對長期以來國內高校等教學科研單位存在的學術評價導向西化、部分哲學社會科學學科教育西化等問題的議論。
這方面問題的嚴重程度,可以從2014年國內某大學的一個學院的期刊排名略見一斑。據《從某重點高校論文評級看意識形態之爭》的網文披露,這個學院規定,在64本英文刊物上發表一篇論文最低可以獎勵15萬元,在另外202本英文刊物上發表一篇論文最低可以獎勵6萬元,在另外44本英文刊物上發表一篇論文最低可以獎勵2萬元。這300余本刊物幾乎囊括了經濟管理類的所有英文刊物,成為該學院職稱晉升的核心指標。而在《光明日報》《人民日報》《馬克思主義研究》《政治學研究》《歷史研究》等發表一篇文章只獎勵300元。這種不顧常理,嚴重的“重國外輕國內”的學術導向的做法,在國內絕非個案。
中國人民大學邱海平教授在《中國經濟學教育嚴重西化》一文中介紹,在“國際化”有關政策的導向下,許多大學所制訂的職稱晉升或科研獎勵標準中,都將教師在SSCI(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建立的綜合性社科文獻數據庫)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量作為最重要的考核標準和評定依據,在許多高校認定的核心期刊或重點期刊中,SSCI期刊都排在第一位,并且有重獎措施。他說,這種政策導致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無法進行自由的科學研究,而是把更多的甚至主要精力用于撰寫符合SSCI標準的學術論文上。
另外,不少高校為了體現所謂“國際化”,在職稱晉升中硬性要求申報者必須滿足“在國外取得碩士或以上學位”或者“具有連續一年以上國外學習或工作經歷”等條件。這類政策的實行將極大沖擊馬克思主義學科的教學和研究,使大家不能安心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學與研究。因為國外馬克思主義方面的研究很少,能夠接收中國馬克思主義類訪問學者的地方更少,為了得到訪問學者的機會,馬克思主義學科的教師不得不改變自己的專業方向,向國外的相關學科靠攏,導致“不務正業”,弱化了馬克思主義學科的實力。這也必然影響到馬克思主義學科博士生的培養問題,部分博士生在選題時不得不考慮今后的職業和職稱發展需要,更傾向于選擇與西方學術話語相同或相近的題目作研究。這對馬克思主義學科來說,是極為不利的,其直接后果是使馬克思主義學科進一步被邊緣化。
眾所周知,學術評價標準和評價方向是科研教學人員的指揮棒,直接決定著他們的職稱評定和職務晉升,因而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他們的科研領域和科研方向。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不少高校和科研單位在選任干部和職稱評審上一味注重有無海外留學背景,一味以在國外刊物上發表文章來評價學者的學術水平,或者有意貶低和邊緣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造成一種嚴重的錯誤導向,特別是意識形態強的學科比如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政治學、法學、新聞學、史學等學科,很多著述出現去意識形態化傾向,熱衷于用西方思想理論的話語來分析中國問題。
早在2005年,著名經濟學家劉國光就曾撰文批評過我國經濟學教學和科研中存在的嚴重西化傾向,然而近10年過去了,情況不僅沒有好轉,甚至還有進一步加劇的趨勢。美籍華裔著名學者黃宗智這樣描述新自由主義在我國高校的泛濫狀況:“在‘國際接軌’的大潮流下,新自由主義已經在制度上深入教科書、核心刊物等,而由此也在研究生的遴選、教員的聘任與評審中占據霸權地位。一個具體的例子是,我自己這幾年所在的國內單位,雖然是在一位認同于‘另類’學術的非常能干的院長的領導之下,并且附帶有新左派的傾向,但事實上,在關鍵性的招生、招聘以及評審方面,實際上幾乎完全由占據霸權地位的‘主流’經濟學所左右——依據它們的標準而選定必讀書目,設計考卷問題,規定要在哪些刊物發表論文等,幾乎完全臣服于新自由主義知識體系之下。因此,在實際操作中,學科的未來其實完全被新自由主義所掌控。”
這些問題關系到高校教學和科研的政治方向和學術導向,關系到教學和科研“培養什么人”和“為什么人服務”,關系到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和話語體系的構建,是意識形態工作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需要高度重視,認真解決。